实寄封见证鲁迅与岳外公孙用友谊
囗李锦林
今年10月3日,是著名文学翻译家、鲁迅研究专家、人民文学出版社老编辑孙用逝世25周年。为此,我不由想起25年前我为孙用外孙女、我爱人邵春特制“孙用逝世”纪念封的往事。这枚纪念封见证了鲁迅与岳外公孙用的友谊。
上个世纪的1919年,17岁的孙用(原名卜成中)在浙江杭州宗文中学毕业。因家境所迫,辍学到杭州邮政总局当小职员。由于他工作的勤奋,从洋文拣信生到邮务生,从邮务生到乙等邮务员,逐级提升上来,成为当地邮政系统的“四大金刚”之一,后来又当上了富阳县邮局局长。
干了几年之后,他对这种刻板的生活感到厌倦,于是在业余时间研究文艺、进修英语、学习世界语。他一边学习,一边翻译。那时,鲁迅与郁达夫合作编辑的文艺月刊《奔流》正在刊行,既登创作,也登翻译作品,孙用常看这刊物。1929年1月起,孙用开始给这刊物投寄译稿。鲁迅很快给他回了信,并且说这些投稿“我以为是很好的”。在《奔流》上,先后发表了孙用翻译的莱芒托夫的诗(第一卷第九期)、匈牙利赫尔才格的小说《马拉敦之战》(第二卷第三期)、保加利亚伐佐夫的回忆录《过岭记》(第二卷第五期)等等。接着,孙用把他翻译的裴多菲的长诗《勇敢的约翰》寄给了鲁迅。鲁迅在收到译稿两天之后即给他回信,热情地赞扬说“译文极好,可以诵读”,表示愿意“当即为张罗出版”。当时,岳外公孙用的心情可想而知。他是个练习译作不久的青年,除了在鲁迅主编的《奔流》刊物上投过几次稿外,与鲁迅素昧平生,可鲁迅却立即为他奔波联系书局出版。在上海这一势利之区,当时出版一个无名青年的译作谈何容易!再加上裴多菲的诗又算不上“时髦”,所以鲁迅屡屡碰钉子。青年代表了中国的未来,“我们应当造出大群的新战士”。在这样的主张下,鲁迅不但为曹靖华、许广平、柔石等青年作家校阅译作,还不辞辛劳地为这个译本与孙用往来书信21封(1929.11.8-1931.11.13)。两年中间,鲁迅不仅为书的出版、联系插图费尽心血,而且对译本作了逐字逐句的校订工作,修改润色了三四十处之多,并写了三页的校后记。许广平曾说:“这本小书如果不碰到鲁迅,大约在中国未必有和读者见面的机会的。”
附图“孙用逝世”纪念封右侧为1929年2月15日鲁迅《致孙用》,(许广平编:《鲁迅书简》上册,22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年版。);左下则为1983年10月12日,《光明日报》在第四版上刊载消息《著名文学翻译家、鲁迅研究专家孙用逝世》。前一天上午,人民文学出版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为孙用隆重举行了追悼会。胡乔木、周建人、胡愈之、叶圣陶和中宣部、文化部等有关单位送了花圈。周建人还向我们家属发来了唁函:“我怀着极其沉痛的心情,对孙用同志逝世表示哀悼。悼念孙用同志对文学翻译、鲁迅研究、文学出版编辑的卓著贡献。”这是对孙用生平的高度评价。
五十年代第一春,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决定编印注释本《鲁迅全集》,为此在上海筹建鲁迅著作编刊社,由鲁迅当年的战友冯雪峰主持其事。应冯雪峰之邀,1950年11月孙用从杭州来到上海,参加这一工作。在鲁迅先生的亲自扶持下,孙用成才后曾勤奋地翻译出了匈牙利、俄罗斯、波兰、印度等9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学名著20多种。为了偿还他难忘的“感情的负债”,早在这以前,孙用已经对1938年版的20卷本《鲁迅全集》作了大量的研究和校勘,写出了《鲁迅全集校读记》和《鲁迅全集正误表》两本小册子。到编刊社以后,他更全力投入这一工作了。
1952年7月,孙用随同编刊社到北京,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到1958年,《鲁迅全集》第一个注释本(10卷本,只收著作,未收译文和古籍)出版。其中《呐喊》、《彷徨》、《华盖集》、《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未编》等六种的注释系出自孙用之手。当时已收集到的鲁迅书信1000多封,主要也是由他整理、注释的,虽然后来只有三分之一左右编入本版的《鲁迅全集》的第九、第十卷中。此外,《鲁迅译文集》10大卷,也是由他编校的,他还参与了多种单行本和选本的发稿工作。
1983年12月26日,邮电部发行过一枚由新华社记者吕厚民于1961年拍摄的毛泽东站在庐山“芦林一号”住宅书柜前看书的照片邮票(见J.97-4)。据考证,毛泽东正在翻看的书,就是由孙用注释的新版《鲁迅全集》。
巧的是,我从小就喜欢集邮。因为,集邮可以陶冶情操,可以增长知识。然而,“文革”中,我的那本集邮册却被扫“四旧”的“铁扫帚”扫进了“历史垃圾堆”。30年前,春风送暖,集邮“复苏”。 花花绿绿的邮票不仅再次吸引我,而且我和她也因“邮”结缘,成了结发夫妻。所以,当孙用逝世噩耗传来的时候,我当即以我爱人的名义特制了这枚“孙用逝世”纪念封。封上贴了一套2枚《鲁迅诞辰一百周年》纪念邮票,择于鲁迅逝世日前一天即10月18日自鲁迅故居暨鲁迅之墓所在地邮局挂号寄发。收件人为孙用追悼会上致悼词的人民文学出版社负责人屠岸,请他收到后签名钤印退还寄件人珍藏留念。
我热爱鲁迅,通过研究鲁迅,我不但了解到岳外公孙用与鲁迅的深情厚谊,还了解到岳外公孙用曾应《集邮》编辑部之特约,不时地为“文革”前的《集邮》杂志写诗、撰文。在《集邮》上,先后发表了孙用的《咏“十三陵水库”邮票》(1958年第九期)、《五一节》(1959年第五期)、《匈牙利十五年来的奋斗和发展》(1960年第五期)、《庆祝捷克斯洛伐克解放十五周年》(1960年第六期)等等。从集邮“复苏”起,我一直致力于集邮写作,便是受岳外公孙用的影响。30年间,我在海内外邮刊上发表了上千篇邮文。后来,以我的邮文样报为基础,于1993年3月26日创办了我国第一家集邮文献收藏馆。开馆15年,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此,日前上海BSTV一行三人来到泰和新城李锦林集邮文献收藏馆,拍摄了一部反映改革开放给馆主李锦林集邮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的题为《盛世收藏他快乐》电视片。这次拍摄行动得到了顾村镇党委、镇政府及社区办党委、社区办领导的亲切关怀、大力支持和直接参与。《盛世收藏他快乐》电视片于9月7日晚在上海BSTV《周日播报》栏目正式播出后,受到滨江人民的欢迎和关注。
可以说,没有岳外公孙用的影响,没有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就没有我的盛世收藏办藏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9-16 23:17:40编辑过]
《中国集邮报》2008.9.19"特稿"版 (第15版)头条,已刊出二分之一的内容.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9-22 18:53:16编辑过]
欢迎光临 华邮网 (http://p1878.com/bbs/) | Powered by Discuz! 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