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同人一样,有大名、小名、乳名、绰号和昵称……
邮票目录上的票名是大名,例如“第三次海关大龙邮票”“罗马尼亚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和独立的达契亚国建立二0五0周年”。集邮界人士在闲聊中,在集邮交易过程的口头洽谈中,大都只用它们的俗称,例如“厚纸大龙”“达契亚”。
如果我说出一个人的名字叫“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历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大部分在学校里读过历史、在家里看过许多清宫电视剧的人都不会马上想起他是谁;但是只要我一说他就是“乾隆”,保管大家都知道,这就是俗名的作用。因为清代历史上、中国历史上没有第二个皇帝叫“乾隆”,其实他的姓名叫“爱新觉罗·弘历”。
因此我主张,撰写邮文,涉及具体的邮票,以使用它们的俗名为第一选择。例如清代海关邮政的大龙、小龙、万寿、红印花,清代国家邮政的蟠龙、宣统。只要不致产生歧义,理应使用最简单的俗名。虽然中国邮票史上还有上海工部局书信馆发行的大龙邮票,它可简称“上海大龙”,而“海关大龙”可以省略“海关”二字,就像在计算机上设置“默认”一样,没有前缀的“大龙”指“海关大龙”,有前缀的“上海大龙”便一目瞭然。
在“大龙”中,没有前缀的指“薄纸大龙”,其余分别称“阔边大龙”、“厚纸大龙”(默认为厚纸光齿)、“毛齿大龙”。接着是“(光齿)小龙”和“毛齿小龙”。
红印花加盖邮票只需简称“红印花”,好在未经加盖的原票是名件,凡提到它时都会用上“原票”二字,不加前缀的便都指加盖邮票。这样就极其简单,全套8种:1分、小2分、大2分、小4分、大4分、小1元、大1元、5元。这8个品种,各按面值为第一特征命名,再按同一面值的不同加盖字形,用“大”、“小”区分。提到1分票和5元票不须使用“当”字,因为并无第二种没有“当”字的同面值票存在;提到5元票也不须使用“伍”字,因为票名并不承担描述加盖详情的功能。同理,大家惯用的“红印花加盖小字‘当壹圆’邮票”的写法,刻意用繁体字,其实相当勉强,偶见东施效颦,使用“红印花加盖大字‘暂作洋银贰分’邮票”的形式,就同实物差之千里了。
按此思路,“万寿小字”默认初版加盖;“万寿长距”、“万寿短矩”默认再版加盖大字;“蟠龙有水印”默认伦敦版;中国邮票涉及“宣统”的只有登极纪念,用两个字作票名足矣。
十几个亿的华人,绝大多数的名字只用两到三个汉字,100多年来的中国邮票总共才1000多套,只要科学取名,确立大众认可的命名体系,俗称的套名完全可以做到互不重复,各有独自的唯一性。
因此,我倡议在邮文中使用的邮票名称宜以通俗、简单、实用、唯一为准。 (邵林)
欢迎光临 华邮网 (http://p1878.com/bbs/) | Powered by Discuz! 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