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邮戳研究的开山之作——《中国邮政戳记》简介
江苏大丰三圩中学 朱天文(非台湾作家朱天文)
研究中国早期邮戳史料的集邮者,大多奉张恺升先生编著的《中国邮戳史》(包括其简编本《中国邮戳目录》)、孙君毅先生编著的《清代邮戳志》、[英]帕吉特(Peter. I . Padget)所著《中国邮政戳记》(THE POSTAL MARKINGS OF CHINA)为三大圣典。对于前两种书籍,国内邮人接触、使用较多,而对于《中国邮政戳记》一书,原系英文原著,未见中文译本,大陆邮人还比较陌生。
《中国邮政戳记》一书由
伦敦“中国邮学会”(China Philatelic Society)1978年出版,采用边缘打孔式活页装订。在上述三部著作之中,该书出版
时间最早,因而成为后来两书的参考资料之一,在《清代邮戳志》所列的《参考书刊》中,《中国邮政戳记》列在最后一位,但英文名误为“P. L. Padget”,书名翻译为《中国邮戳》;在《中国邮戳史》中,《中国邮政戳记》作者译为“柏齐德”。
在《中国邮政戳记》的《前言》中,作者写道:“这些戳记包括了各式各样的大陆国内邮政系统所使用的,如‘驿站’、‘文报局’、海关和早期的帝国邮政部门都被细致的考虑并被记录在书中。”“随着后期邮政事业的不断发展,详尽完整地记录这些邮戳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所有典型的样式都包括在其中,并且一些添加的样式也附加在本书的末尾”。“作者很高兴地期待读者补充自己拥有的其他类型并寄给作者(用来补充著作)”。
该书共分20章,各章主要内容如下:1、驿站 2、文报局 3、民信局 4、海关邮政 5、华洋书信馆 6、帝国规则邮戳 7、帝国不规则邮戳 8、帝国邮政局、所、信柜邮戳 9、挂号 10、欠资 11、邮政公事 12、邮资已付 13、中国劳工军团 14、早期共产邮戳 15、军邮 16、
火车邮政 17、轮船邮政 18、行动邮局 19、双文字邮戳 20、各式各样的邮戳。
从上述分章来看,尽管《中国邮政戳记》的体例比较庞杂,分类也不尽合理,但作为一个外国人,在收集中国邮戳方面能有如此的成就,确实令人感到敬佩了。本书各章内容的安排很科学合理,总是先概述相关邮史,然后具体逐条阐述各种戳记的特征,这种体例对后面出版的两种著作影响颇大。所有的戳图都以手描放大,便于读者阅读,重要的条目还附有实寄封片佐证。为了适合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正确了解中国邮史,《中国邮政戳记》还对“驿站”封上的“铺”、“钉”、“验”等中国历史文化信息进行了详尽的解读,类似的的还有干支日戳中的“干支纪年法”的解释、月份表达中的“正”、“冬”、“腊”、“闰”等,客观上传播了中国文化,加深了西方对中国的了解。
《中国邮政戳记》一书的价值还在于它对中国邮政戳记的忠实记录,一些早期的邮戳成为后人研究的重要参考。如张史中的地名戳中,使用了该书的大部分戳记图样。在西方国家对中国红色政权充满敌意的历史条件下,该书作者在《早期共产邮戳》一章中各种边区和解放区邮戳63种,数量之大,前所未有,也填补了相关文献的空白。在《帝国不规则邮戳》一章中收录了山东使用的令人扑朔迷离的“日月戳”的相关资料,尤为珍贵。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劳工军团》一章,该书阐述了一战中华工赴
欧洲参战的有关史实,收录了相关通邮信封和邮政戳记,全面战时了那段被人们逐渐尘封的历史。在《邮资已付》一章中收录了
上海、汕头、
北京的几款早期的邮资机戳记,为人们研究自动化集邮提供了可贵的第一手资料。
作为一个中国邮戳书籍编辑的先行者,其书中的缺点和谬误也是难免的。笔者认为,《中国邮政戳记》主要存在以下编辑上的不足:(一)邮戳分类不合理。如在书籍编写过程中存在邮政日戳与邮政副戳混合编排的情况,不便于研究者查找使用。(二)部分邮戳描述失真。如在“华洋书信馆”一章中介绍著名的双龙邮戳时,将戳图中的“洋”字中的“羊”描画成了两横,变成了错字。另外对该馆馆址名戳的描述为“
京都华洋书信馆 门外打磨厂中尚”形成了一戳三错的离奇情状。其错一是每句中各少了两个字,上句末尾应该加上“往前”,下句末尾应该加上“古店”,因为作者所附戳图不清,所以没有辨识。其错二为戳图中的“洋”字仍少一横,其错三为“厂”的繁体上面本没有一点,戳图中却加了一点。但是笔者认为瑕不掩瑜,这部书作为中国邮戳研究的开山之作,其重要地位不容忽视,仍是研究中国邮政和邮戳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之一。
以下是引用上善若水在2008-11-25 10:19:36的发言:《中国邮政戳记》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g_1478.jpg:
转贴:中国邮戳研究的开山之作——《中国邮政戳记》简介
中国邮戳研究的开山之作——《中国邮政戳记》简介
江苏大丰三圩中学 朱天文(非台湾作家朱天文)
研究中国早期邮戳史料的集邮者,大多奉张恺升先生编著的《中国邮戳史》(包括其简编本《中国邮戳目录》)、孙君毅先生编著的《清代邮戳志》、[英]帕吉特(Peter. I . Padget)所著《中国邮政戳记》(THE POSTAL MARKINGS OF CHINA)为三大圣典。对于前两种书籍,国内邮人接触、使用较多,而对于《中国邮政戳记》一书,原系英文原著,未见中文译本,大陆邮人还比较陌生。
《中国邮政戳记》一书由
伦敦“中国邮学会”(China Philatelic Society)1978年出版,采用边缘打孔式活页装订。在上述三部著作之中,该书出版
时间最早,因而成为后来两书的参考资料之一,在《清代邮戳志》所列的《参考书刊》中,《中国邮政戳记》列在最后一位,但英文名误为“P. L. Padget”,书名翻译为《中国邮戳》;在《中国邮戳史》中,《中国邮政戳记》作者译为“柏齐德”。
在《中国邮政戳记》的《前言》中,作者写道:“这些戳记包括了各式各样的大陆国内邮政系统所使用的,如‘驿站’、‘文报局’、海关和早期的帝国邮政部门都被细致的考虑并被记录在书中。”“随着后期邮政事业的不断发展,详尽完整地记录这些邮戳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所有典型的样式都包括在其中,并且一些添加的样式也附加在本书的末尾”。“作者很高兴地期待读者补充自己拥有的其他类型并寄给作者(用来补充著作)”。
该书共分20章,各章主要内容如下:1、驿站 2、文报局 3、民信局 4、海关邮政 5、华洋书信馆 6、帝国规则邮戳 7、帝国不规则邮戳 8、帝国邮政局、所、信柜邮戳 9、挂号 10、欠资 11、邮政公事 12、邮资已付 13、中国劳工军团 14、早期共产邮戳 15、军邮 16、
火车邮政 17、轮船邮政 18、行动邮局 19、双文字邮戳 20、各式各样的邮戳。
从上述分章来看,尽管《中国邮政戳记》的体例比较庞杂,分类也不尽合理,但作为一个外国人,在收集中国邮戳方面能有如此的成就,确实令人感到敬佩了。本书各章内容的安排很科学合理,总是先概述相关邮史,然后具体逐条阐述各种戳记的特征,这种体例对后面出版的两种著作影响颇大。所有的戳图都以手描放大,便于读者阅读,重要的条目还附有实寄封片佐证。为了适合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正确了解中国邮史,《中国邮政戳记》还对“驿站”封上的“铺”、“钉”、“验”等中国历史文化信息进行了详尽的解读,类似的的还有干支日戳中的“干支纪年法”的解释、月份表达中的“正”、“冬”、“腊”、“闰”等,客观上传播了中国文化,加深了西方对中国的了解。
《中国邮政戳记》一书的价值还在于它对中国邮政戳记的忠实记录,一些早期的邮戳成为后人研究的重要参考。如张史中的地名戳中,使用了该书的大部分戳记图样。在西方国家对中国红色政权充满敌意的历史条件下,该书作者在《早期共产邮戳》一章中各种边区和解放区邮戳63种,数量之大,前所未有,也填补了相关文献的空白。在《帝国不规则邮戳》一章中收录了山东使用的令人扑朔迷离的“日月戳”的相关资料,尤为珍贵。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劳工军团》一章,该书阐述了一战中华工赴
欧洲参战的有关史实,收录了相关通邮信封和邮政戳记,全面战时了那段被人们逐渐尘封的历史。在《邮资已付》一章中收录了
上海、汕头、
北京的几款早期的邮资机戳记,为人们研究自动化集邮提供了可贵的第一手资料。
作为一个中国邮戳书籍编辑的先行者,其书中的缺点和谬误也是难免的。笔者认为,《中国邮政戳记》主要存在以下编辑上的不足:(一)邮戳分类不合理。如在书籍编写过程中存在邮政日戳与邮政副戳混合编排的情况,不便于研究者查找使用。(二)部分邮戳描述失真。如在“华洋书信馆”一章中介绍著名的双龙邮戳时,将戳图中的“洋”字中的“羊”描画成了两横,变成了错字。另外对该馆馆址名戳的描述为“
京都华洋书信馆 门外打磨厂中尚”形成了一戳三错的离奇情状。其错一是每句中各少了两个字,上句末尾应该加上“往前”,下句末尾应该加上“古店”,因为作者所附戳图不清,所以没有辨识。其错二为戳图中的“洋”字仍少一横,其错三为“厂”的繁体上面本没有一点,戳图中却加了一点。但是笔者认为瑕不掩瑜,这部书作为中国邮戳研究的开山之作,其重要地位不容忽视,仍是研究中国邮政和邮戳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之一。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25 12:16:43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