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听沈老讲邮集-- [打印本页]

作者: 集邮集邮    时间: 2008-12-6 22:10     标题: --听沈老讲邮集--

                                                               听沈老讲邮集-- 党伟光

    2003年7月15日,是中国一汽集团公司成立五十周年大庆,沈曾华先生(沈老),作为在一汽工作过的老领导来参加一汽庆典活动。吉林省的各路集邮组织决不放过著名集邮家莅临长春,纷纷约沈老见面。作为一个集邮爱好者,有幸参加了吉林省集邮协会和一汽集邮协会组织的与沈老的交流活动。一看到沈老就有一种亲切感,八十一岁的老人神采奕奕,高大的身材,充沛的精力,敏捷的思维,超常的记忆讲起话来有声有色使我非常羡慕。我想,沈老的现状同其酷爱集邮肯定有很大关系。集邮陶冶情操,养心健身,这是集邮爱好者的偏得。我也暗自庆幸自己爱上了集邮。
    在难得的交流会上,我们听了沈老讲解他的“邮集”和收藏邮票的历史,真是上了一堂很有意义的革命史教育和集邮知识的课。沈老不仅是老革命,是汽车工业和机械工业的老领导,又是著名中外的集邮家。少年时期沈老就酷爱集邮。在艰苦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仍求觅不辍。他收藏的稿子四方连是我国著名的珍邮,贴有“星球图”、山东战邮“小方块”、“淮南无面值和苏中无面值实寄封”、“盐阜的火车图”都是区票中的珍品,而且每件邮品都记载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取得的光辉业绩,都蕴藏着一段段革命故事,揭示着一段段革命和邮政史。
沈老对中国解放区邮票研究有很深的造诣。他的邮集《中国解放区邮票》在1988年世界邮展中为中国获得大镀金奖,在1990年后的历次邮展中多次获得金奖及特别奖。他的邮集在1988年获大镀金奖,结束了中国在世界邮展中没有获大奖的历史,标志着我国集邮水平和解放区邮票在世界邮界的地位。这是沈老在抗日战争时期种下的“种子”,在他呕心沥血、舍己救邮、奋斗多年、精心培育结出的硕果。


一部邮集让世界更加全面了解中国
     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后,无论在政治上、经济上、外交政策、科学技术、体育事业上都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强大了,外国人不得不刮目相看了。可是在集邮界,中国在1988年前,没有一人拿到带金的奖。而是外国人研究中国邮票获得了奖。这是中国集邮界莫大的遗憾,与我国政治地位极不相称的。
中国解放区邮票的历史要追溯到1930年,从江西和福建工农民主政权发行邮票开始,到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发行统一邮票止,这20年中在各个解放区发行的邮票,我们都称之为“区票”。这20年又分为3个历史时期:
1、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7一1937),其中包括了震惊世界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2、1937年7月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到1945年日本投降。
3、1945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发行统一邮票前,为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这20年中,解放区发行了约400多套,2400多种邮票。这些邮品反映了中国解放区的邮政历史,讴歌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胜利的历史。
对于我国的区票,许多外国人认为中国区票仅仅是一种地方邮政,不知道解放区邮政产生在战争年代。在中国共产党统一领导下,各地人民政府先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然后才取得革命胜利。由于在敌人分割下,各根据地各自发行了邮票。沈老为了让世界人了解解放区区票的这一特点,特意在邮集中以集邮的语言有说服力地表明“区票”并非地方邮政。
沈老的邮集有其更大的特点,就是其他获奖人的邮票大都是从邮商手中购来的,而沈老的邮票是在战时自己亲自实地收集的。沈老的邮集在世界邮展上获得大奖得到外国人好评。日本集邮家水原明窗先生在给沈老的信中讲:“沈曾华先生的邮集为对解放区发行邮票所做的全面性收集,其质量之高、研究之深都是位于世界上中国解放区邮票邮集之最高峰,这已是全世界此领域内的集邮研究者所公认的事实。同时这部邮集也是在全世界的集邮家们面前,中国邮票爱好者们所共持的最高自豪”。


一次邮展燃起一枚希望的烛光
     1941年,沈老就读于上海麦伦高中,12月8日早晨去学校,沿途报摊前围了许多人,行人都在议论: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了太平洋战争。这一头号新闻冲破了上海的沉寂,学校里议论中心也是这件事。日军在太平洋采取突然袭击,配合德、意法西斯进行侵略战争,嚣张气焰不可一世。
沈老在麦伦读书时参加了地下党,为适应上海的政治空气,和同学们组织了麦伦集邮协会,准备举行一次以反法西斯为主要内容,激励爱国热情为目的的邮票展览。经过会员的积极准备,首次邮票展览于1941年12月25日展出。在展览的三天中,参观的同学们非常踊跃。通过这次展览,宣传了反法西斯战争,激发了同学们的爱国热情,扩大了影响,又吸引了更多的同学们到集邮活动中来,沈老对集邮的热情更高了。这次小小的展出,在上海风雨飘摇的长夜里燃起一枝希望的烛光。


一枚实寄封记录了淮南区邮政的一个侧面
      沈老告诉我们:1942年冬至1943年春,对于集邮界是一个极不平常的日子,苏中与淮南解放区不约而同地发行了邮票。尤其淮南抗日根据地,新四军军部由苏北迁到盱眙黄花塘驻地。对于南京汪伪政府,就好拟一把利剑直插其咽喉,这里发行了邮票更有其特殊意义。
淮南邮票初期有5种8枚。“平”“机”“快”3种,分成灰绿色与红色双色套印,各2枚不同套色计6枚图案各为帆船、火炬、飞鸟。“私”邮邮票图案为淡绿色五角星,该邮票使用早于几种专用无面值邮票,邮票上方为阳刻“XUAI NAN”,这是依照当时推广拉丁化新文字拼音,有别于现在汉语拼音。图正中五角星内阴刻“20”意为淮南抗币20分,投寄私人信件。
沈老有一枚贴有“淮南”私邮的实际封。邮资20分,信封上的“华中医院”即新四军二师卫生部所在地,寄信人是韦悫同志,他曾任孙中山大元帅府秘书,当时是江淮大学校长,后任苏皖边区政府副主席。信封上盖有两个邮戳:一是淮南交通总站,另一是一分站戳(盱嘉县交通站),这一实寄封忠实地记录了淮南邮政的一个侧面,非常有纪念意义。


一个四方连邮票成了世界珍邮
     略有些集邮知识的人都会知道“稿字四方连”邮票,她的拥有者就是沈老。一提起稿字四方连邮票,沈老带着自豪和微笑给我们讲起来:淮南区邮票中有一枚“稿”字新闻专用邮票,在淮南向报社投稿贴用稿字专用邮票。这种邮票供记者、报社通讯员,或者有人向报社投稿时才能使用。稿字邮票是用“私”邮的子模印成红色,上面加盖一个大的黑色稿字。
    “稿”字邮票的用纸很独特,当时由于敌人对抗日民主根据地实行军事、经济封锁,物资供应非常困难。为了节省纸张,许多实际的信封都是用电报、电码纸废物利用糊制而成。稿字邮票也是用用过的电码纸的背面印制的。这种电码纸是小32开白报纸,印有红色长方横格,前面横格较大用以写电码,后面横格较小写译文用,稿字邮票背面都能见到写过电码及译文。“稿”字邮票至今存世甚少,约10枚左右,四方连只有此一枚。
    沈老讲了稿字四方连邮票的来历。他在盱嘉县委机关工作时,那年春天正是荒年,许多农民正逢青黄不接没了口粮,每天只能吃两顿白水煮青豌豆,生活很艰苦,但群众的抗日热情很高。为了带领群众渡荒和抗日宣传,县委机关加强对群众的宣传工作,办好生产快报,从四十里桥调来一位知识青年叫周世民,沈老称周世民是农民作家。他的小本本记有很多民间谚语,很会写顺口流、打油诗,经常向报社投稿,因此成了报社通讯员。当沈老1943年8月调回江淮大学时,他将一个全新的稿字四方连邮票送给了沈老。在战争年代不论什么情况,沈老都把这个四方连邮票随身携带在一个小本子里,作为珍品伴随至今,成了当代世界珍邮。又是这枚四方连邮票让阔别三十七年的老战友重逢……

一件邮品,一册邮集激发沈老集邮的决心
    1944年夏天,沈老到淮北区党委组织部工作。工作之余有时帮助地方上搞些宣传工作,有时还集邮。在区党委机关有两名从河南参军的父子,儿子叫小宫,才十五岁,是机关的收发。他是沈老集邮的好帮手、好朋友。有一天小宫告诉沈老一个好消息,山东给《拂晓报》社来了信!这是一个很大的新闻,因为从山东到淮北要通过很多道敌人封锁线和地区才能到达,因此收到那里的信真是难上加难。沈老看到信封背面贴有两枚5分的山东小方块火炬邮票,邮资10分。这个实寄封确实十分难得。就请小宫同志务必在信送出后,将信封要回来。小宫同志沿途跟踪,总算拿回了这个信封。他在信封上写道:“沈干事:你要的这个信封我已拿到送上,请查收”。
     沈老在淮安工作时,一位从淮北来的老张同志,在华中军区政治部的印刷厂工作,为此帮助沈老专门制作了一个集邮本。集邮本首页绘有全国各解放区形势图,这是一本特殊的邮册。战友的支持,集邮的欲望,在那个年代里更激发沈老收集全国各解放区邮票的决心,他要以铁的事实来记录解放区邮政史、记录抗日战争历史的真相、记录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
一件件实寄封反映战期交通员的千辛万苦
     沈老指着一枚仅有5-6cm x 6-8cm左右的实寄封,勾起了他的一段回忆。1944年,沈老参加中共淮北区党委和四师司令部机关的整风运动。为使干部思想水平有个大的提高,区党委办了10期整风轮训队,期间往来信件较多。其中以苏中来的实寄封独具特色,从苏中来的信一般仅有5-6cm x 6-8cm左右,约为两个火柴盒大小。为什么那时用的信封那么小呢?因为1942年以后,日伪军在苏中抗日根据地实行“清乡”,许多河网、道路都筑起了篱笆建起了岗楼,还在乡村建立了伪保甲组织联保。企图以此割断我军的联系和封锁我军的游击活动。尽管敌人的阴谋没有得逞,但给我们的交通造成许多困难。当时苏中区党委交通总站在东台、海安沿海一带。交通员为了完成通信任务,从苏中到淮北,由东向西往往要通过许多道封锁线,大都夜间行动,来往于敌占的据点之间,渡过运河和高邮湖才到达淮宝县林集枢纽站,然后西渡洪泽湖,到达淮北交通总站。为了安全和携带方便,通常用很小的信封,用很薄的纸张,字也多写的是蝇头小楷。为了保密与快捷,通信有严密的制度。信封正面印有发件机关、收件机关和收件人,左上方贴有苏中一版“机邮”或“快邮”邮票。这类邮件,一般要填写两个编号,一个是发件机关编号,另一个是交通站编号。也有的一个信封上有3个编号,可见交接的严密。信封背面印有站别,收信的月、日、时,发件月、日、时。收到的信封,有的盖有3枚戳,邮票上盖有“苏中交总”戳,还盖有分站或支站等代码戳,如A 及转运站邮戳。这类信封收件单位收到时,都要签收。
     展现在我们面前这些小小的实寄封,可以使我们了解到在战争年代里,那些活跃在敌后广大地区的战邮交通员的足迹。他们历尽千辛万苦,不顾生命危险,日夜穿行于星罗棋布的敌人据点之间,他们在战邮岗位上,为了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苏中区这样的实寄封,现在留存下来已极为罕见,它是中国人民光荣业绩的历史见证,是抗日战争时期的珍贵纪念品。


一件留有烈士笔迹的革命文物
      在沈老的邮集中,藏有一件贴有盐阜区火车头邮票,而且是四方连的实寄封。封皮上写着“盐城县委会胡寄”,寄往“淮安华中分局金石同志转交冯锦汶”。这一实寄封品相甚优,邮票少见,邮戳清晰,书法流畅,实在是少见的珍罕邮品,它还是研究盐阜区票的重要资料。以往仅知火车头邮票用于寄递包裹与汇款。这件实物还证实,它也用作信件的邮资贴用,更何况这是目前仅存的一个贴有盐阜火车头邮票的实寄封,难怪中外邮人见了无不赞叹。但寄信人“胡”究竟是谁?“冯锦汶”又在哪里?这个问题50年来久久没能求得答案。
1995年12月,福州正是气候宜人的季节,中共福建省委在福州西湖宾馆召开《张鼎丞传》编委工作会议。编委来自各方,沈老也参加会议。张鼎丞曾任中国最高人民检察院首任检察长,因此检察院也有编委参加会议。有一天与会的同志们在午餐时闲聊,无意中谈起了集邮,谈起了解放区邮票。最高人民检察院来的副检察长说道,他听人讲在一次邮展上还见到有他名字的信封,我问他,是什么封?他说是盐阜区的给冯锦汶的信封。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原来他就是冯锦汶同志,谈话中了解到1949年他们都一同南下,都在福州市工作,共同在福州市3年多未曾相识。沈老问姓胡的寄信人是谁?他说是当时的盐东县县委书记胡特庸同志,已牺牲了。以后通过栾桂新同志了解到,胡特庸同志原为湖北大冶人,中学时即参加革命,曾被捕入狱,于1938年入党。后奔赴皖南新四军,参加抗战工作,1940年调到盐城,历任区委书记、县委组织部长、盐东县委书记。解放战争开始,他留原地坚持工作。1948年5月在敌后渡河时,不幸遇难,时年36岁。为纪念胡特庸烈士,将永丰区命名为“特庸区”,今为苏北射阳县特庸乡。至此这一盐阜区火车头邮票实寄封的谜终于解开,它不仅是一件珍贵的集邮品,更是一件留有烈士笔迹值得纪念的革命文物。

 
一枚致陈毅将军的封
    陈毅同志是华东军区司令兼华东野战军司令,军区参谋长是袁仲贤。袁仲贤,黄埔军校毕业生,后来渡江战役时坐镇镇江,任军管会主任,他指挥的炮击英国兵舰紫石英号,打了许多漂亮仗,给帝国主义一个下马威。军区政治部主任舒同,他的秘书林路同志与沈老是知交。抗战时,他们曾在一起工作,以后林路同志调新四军军部。抗战胜利后,随军部北上,他来到山东,在军区政治部工作。他们到达临沂,老朋友重逢,大家分外高兴。在集邮上,他给过沈老帮助。到达临沂第一件收获,就是从陕北寄给陈毅将军的实寄封。这个封贴有陕甘宁红色10元宝塔山邮票一枚,当时在陕甘宁边区内邮资为5元,跨区邮资为边区流通券10元。信封上盖有陕西、甘泉、民国卅五年(即1946年)十二月八日邮戳一枚,这封信在途中走了约一个多月到达山东临沂。1月下旬鲁南大捷后,陈毅同志回到军区司令部时收到,即用蓝色铅笔批有“转政治部”四个字。此信在政治部处理完毕,正逢我们到达山东不久,沈老从林路同志那里获得了这一有意义的实寄封。

一段坚持就是胜利的故事
     八十一岁的老人讲起每一枚邮票都是一段革命故事,越讲越有劲头,我们越听越入迷。大家都劝沈老休息一会儿,这可不是我们的本意,多么难得的机会。沈老好像了解我们的心情,说:“我不累,再给你们讲一个坚持就是胜利的故事吧”。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消灭将军王牌军整编74师,蒋介石疯狂实行反扑。我华东主力一部跳出鲁中西进,华东领导机关及9纵队、13纵队转入胶东。9月蒋介石命范汉杰率4个军进攻胶东,企图围歼我军于三面环海的半岛。形势异常紧张,我部队紧急动员,全部实行轻装。我们司令部等领导机关于9月下旬整装,一日正午向北出发,经过12小时艰苦行军,午夜时分终于翻过艾山,到达蓬莱县辛集附近。艾山是胶东半岛北部的一座大山,在行军中所有临战的紧张心情,被融入了那初秋宜人的景色。沈老当时还作诗一首:   攀艾山
深山幽谷溪淙淙,风峦重叠绿林中。
夕阳西照南归雁,彩云深处北征军。
     为了保证我军行动的隐蔽,行动前,按命令一周内,电台停止与外界的任何联络,包括与中央也不通电,使敌军航空侦察雷达突然失去目标。按阵前动员、行军纪律,沿途不能讲话,行军时每人背上扎一白色毛巾作夜行军的识别标志。临出发前,见到有的首长大胡子也已剃光,可见这次行动的重要。
在这次的轻装行动中,除携带的武器、干粮及必要的机密文件外,每人的东西能减的都减,能烧的都烧,减到最低限度。因为在急行军时,即使多带一两或半两,在长途行军中,都会成为极大的累赘。沈老却与别人不同,还有另一个包袱,就是他多年收集的解放区邮票,虽然已经精简,但仍然有沉甸甸的一包。一旦影响行动,宁可丢弃其他生活用品,这包区票是绝不可丢失的。
     沈老说到这,停顿了一下。说:“当时就一个信念,在这紧要关头,咬紧牙关,一定要把收藏的区票保存下来,坚持就是胜利”。黄昏时部队出发,天空黑沉沉乌云密布,不见天上星星,不见山村灯火。急行军中,只听得沙沙的急促行军步伐声,时而上坡,时而下山。由于疲劳过度,时而半睡半醒地行军,一旦前面队伍停下,后面的人就会撞上去,就这样头一夜跑了150余里,昼伏夜行,3天跑了300多里。经历这次行动,保存下这些区票,可以说是沈老用生命保存下的革命文物,是中国集邮界的一大幸事,也是对世界邮坛的重大贡献。
听完沈老讲解邮集,我请求沈老给我提了词。“集邮是知识和友谊的桥梁。”这是沈老酷爱集邮一生,对集邮得出的一句格言。
     邮票是一个国家的名片。她充分的反映着这个国家的历史,凝聚着这个民族的文化,体现着这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她是一个知识的海洋。我们哪有理由不去集邮呢!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08-12-6 22:20

国家在后边支持不少!
说不清楚的事
作者: 集邮集邮    时间: 2008-12-6 23:02

QUOTE:
以下是引用麦国培在2008-12-6 22:20:32的发言:
国家在后边支持不少!
说不清楚的事


    麦会这是国家软实力在集邮界的体现,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爱国主义的教育。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6 23:05:18编辑过]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08-12-6 23:11

但后边的事没完呢!
不多说了,有些事表面是看不出来的!
作者: 集邮集邮    时间: 2008-12-21 00:18

[em01][em01][em01]




欢迎光临 华邮网 (http://p1878.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