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邮展“催生”邮票造假---这个帽子好大 [打印本页]

作者: 爱邮客    时间: 2015-4-13 17:23     标题: 邮展“催生”邮票造假---这个帽子好大

 刚结束日本世界邮展“专题类”竞赛评审工作的资深邮票藏家施邑屏日前回到上海,又继续在世界各地邮票拍卖行的官网,寻觅他所收藏的音乐专题类邮票的稀缺样票。收藏邮票超过50年的施邑屏之所以每天花5小时上网寻觅,就是为了补齐他自己收藏的《走近贝多芬》专题邮集中的邮品。

  邮票相比其他收藏领域,算是比较规范的收藏版块。除了世界邮展评委会,还有亚洲邮展和各国邮展评委会。区别于其他收藏领域中专家意见很难一致,邮展评审员的公信度比较统一,值得信赖,且争议很少,这是其他门类的收藏圈很少有的。然而,热热闹闹的邮展背后不容忽视的是,各种迎合参展藏家而导致的各种不同方式的邮票造假也层出不穷。

  邮展多角度体现收藏深度

  参加国际邮展比赛时,评审都会通过邮集考察你的研究深度,研究是否透彻?是否有新发现?是否把以前已有的研究做彻底地了解,这全部反映在收藏的集邮材料上。在世界集邮展中凭《中国大清明信片及信笺》获得大金奖的台湾资深集邮家、中国(台北)集邮协会名誉理事长陈友安告诉《东方早报·艺术评论》记者:“解放区发行的邮票,或者民国战乱初期和清朝存世量很少的邮票,因为档案资料不完整,就会产生研究的意义。虽然那些年代的印刷技术差,但邮票变化多,搜集邮政档案资料把邮政历史和邮票历史还原,本身就增加了研究的乐趣。比如清代红印花加盖票,大清以前通过银两制度计算邮资的单位,之后改用银元,后来邮票供应不足,就用印花票加盖,最有名的就是‘红印花加盖小字当一元’的邮票,存世仅32枚,有的加盖变体票存世量比它还少,但价格都没它高,长久以来大家都认为这个品种是最贵的邮票。”相比之下,现代的邮票印了几枚、谁印的、设计者和邮资都很清楚,一目了然的邮品研究的意义就不大。陈友安表示:“在设计展集时就要考虑著名的变体票和典型的版式是否都已表现,展出的集邮材料是否可以梳理红印花邮票历史的发展脉络,是否在邮集中表现了最新的研究成果,还包括邮票在使用过程中信封和汇票等各种不同使用途径里包含的各类辅助资料的搜寻和整理。”

  如何在集邮中体现深度,各有乾坤。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学术委员、《上海集邮》副主编邵林也对《艺术评论》记者表示:“一个专题类邮集的制作者需要很广的知识面,而不仅是邮票的简单罗列,集邮妙就妙在这里。”一本邮集有不同分类,传统类分地区、时间,比如清代、民国邮政等,题目越大,选的东西就越要有代表性,如果范围小就要专业深,不仅要有辅助材料,还要有历史知识。第二大类是专题类,比如运动、航海。邵林说:“初级阶段只是分类,高级邮品展示通常都有情节和‘故事’,比如张勋复辟的故事,张勋复辟的时候改年号,把民国六年改成宣统九年,那么在改年号的第一天,如果有北京寄出的信,盖了宣统九年的邮戳,但寄到其他地方时,由于不受张勋控制,盖的仍旧是民国六年的邮戳显示收到,这类信封自然很少,因为后来一乱,北京邮局不营业了。所以收集这些历史上因为邮资或政体的变革形成真实使用过的信封或者邮政材料和邮政凭证叫邮政历史竞赛,有一定深度和挑战性。”

  赵涌在线的董事长赵涌告诉《艺术评论》记者:“专业性和流通性是邮票收藏最重要的环节。做专业的收藏,不要期望很全面,收藏的乐趣和难度就体现在如何用有限的资金做适合自己的系列收藏。而目前邮票的实用价值降低,新发行的邮票流通性减少在我看来未必是件坏事,因为都是藏家在玩,这个领域会越来越深入。”

  施邑屏还经常参与竞拍国外专业邮票拍卖官网的拍品,以此补缺自己的邮品,然后通过做成邮集参加比赛来体现他的收藏深度。加入英国皇家集邮协会的施邑屏还要花时间考证邮票的历史、发行和背景,跟国外的邮友交流,比如某专题的第一枚邮票何时诞生?哪个国家发行的?世界首枚音乐邮票下面的乐谱是谁写的,谁作曲的?“年份早不一定代表价格最高,但如果有贝多芬样票就很珍贵!因为在邮票制作过程中试模印制,流出量很少,样票存世只有十几枚或者几十枚,当时一般档案室会保留一部分,剩余的就送给邮票制作过程中的设计师等,他们或者他们的后代就会让多余的样票流进市场。”他说。

  邮票造假也有级别

  正是由于历年从地区级、国家级的邮展以至国际邮展对参赛邮集的质量要求逐级提高,在门类广泛的各种展集中,竞争激烈的评分制度和不同级别的奖项设置,使得参赛的藏家对获奖级别的愿望要求也逐级增强,邮票藏家为了每年能在国际邮展中获奖,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和财力在世界各地搜寻自己缺少的邮品及邮政辅助材料,让原本某些特殊年代、特殊题材的邮品愈加稀缺的同时所产生的价格利差也逐年翻倍,导致了在金钱利益的诱惑下,迎合参展藏家所催生的各种不同方式的邮票造假层出不穷。

  邵林告诉《艺术评论》记者:“危害性最严重、技能最高、欺骗性最强的就是‘造’假的实寄封,因为实寄封几十万一个,比一张邮票贵得多。因为邮票本身很难造假,但把邮票从这个信封上拿下来,贴到另一个信封上去,再把边上的邮戳描一点补充出来,‘造’成原配,使得信封上显示的收寄处和到达处的邮票和邮戳等邮政历史材料很齐备,等于‘制造’文物。”有时候补很少的部分做假邮戳,半个信封也很值钱,只要信息齐备,甚至残封也很值钱,甚至假封也有收藏价值。邵林举例说:“1903年10月,福州的1分邮票缺货,就把2分邮票对角一裁二,当1分票用,邮局特地刻一个新章确认半枚邮票的面值,新章盖后再盖邮政日戳。当时就有人为了卖给集邮者而批量制作实寄封,但这样的半枚(对剖)票用了三天就结束了,因为1分票已由上海运到。不久就有人使用“假章真戳”乃至“假章假戳”伪造对剖票的实寄封。福州缺少1分票的原因,曾有海上刮飓风船只受阻的说法,集邮界有人怀疑对剖票纯属好事者所为,后来经查究气象档案,果真当时海上并无飓风,但邮局档案中“请示”“批复”齐全,管理上没有漏洞,不能认为是邮局造假。现在集邮藏家参加邮展时在展集中展示真封时还会展示“假章真戳”的“半伪封”,而且追求两个方向对角裁后形成的四种不同形式半枚票的“半伪封”,组成一套,还要说明这是假的,为什么假。”

  施邑屏就在淘宝上买到过假票,是一枚1963年体操题材的样票,还盖着“邮电部邮票处”的邮戳,他拿着假票对记者说:“我后来仔细看才发现不对,原本以为是设计过程的样票,敲上真的章,当时想不到章也造假,因为印刷模糊,后来请教北京邮票设计室的专家才知道,我们国家的样票不会外流,尤其是敲章的样票都作为档案保存,6年前就花了800多元。真的这枚样片邮票应该是面额8分的,且很稀缺。”

  赵涌说:“纯假的邮票很容易看,所以邮票造假,一般不是全假,而是修补,把背胶洗掉重新刷胶,齿孔重新打过,或者把邮戳刮掉变新票。比如《全国山河一片红》带厂铭的很难得,新票价格超过100万元,旧票有邮戳的只值五六十万元。刮一个戳就值50万元,背胶不好,用新底换掉,价格就差20万。”赵涌认识一位于2011年花175万元购买《全国山河一片红》的客户,因为常年轻信另外一位经纪人,一直通过那位经纪人在大量购买邮票,但若干年以后,想出售旧藏的时候才发现邮票品相不是原先买的品相,才被告知这个补过,这个被刮,那个被修,全部被动过手脚,自己却一直没发现。比如“梅兰芳”有一套无齿票,总共发行2万套,8枚一套,这位客户还特地帮朋友抢购,没想到交接之后朋友就不睬他了,因为他朋友发现到手的邮票是被拼接的。把“梅兰芳”有齿票的“齿”剪掉,又因为无齿票的图案与纸边之间的距离,要比有齿票宽,所以人为剪小了之后必须再用类似的纸拼上去,这个修补痕迹肉眼看不出,需要紫光灯才能照出拼缝。但是放在水里胶脱开了,就会显露原形。所以对作假的人来说,越贵的东西越值得动手脚,收藏时一定要小心。

  现在造假也有级别,最差的是用复制印刷品冒充真邮票,骗邮局的邮资。民国初年就有,当年的邮票面值从1分到20元都有,5角的邮票被伪造最多,那是在20世纪10年代,抓到后的惩罚也很严厉。资深邮评人士宋琛(宝木)告诉记者:“从1992年到2002年邮票造假也比较厉害,都是仿造普通票卖给大学生和农民工骗邮局邮资,后来邮局特意在邮票上加盖荧光码,类似验钞机的灯一照即可见,此后造假邮票就很少了。”上海集邮协会学术委员马联泓也告诉记者:“邮票造假基本分二类,一类是仿造高价邮品,还有一类是仿造普通1.2元面值的通信邮票,给学生和打工人群骗邮局邮资。上海邮政管理局的市场监管处有专管员‘打假’,同时北京的中国邮政文史中心鉴定室可出具具备法律效力的鉴定报告。”

  现在因为印刷、纸张、打孔、上胶技术先进,那个年代的纸张和印刷机器毕竟不容易找齐备。造假过程中要假到每一道工序都一样是不可能的。收藏者只要不贪心,不要仅凭一二道工序就做判断还是可以辨别真伪的。


作者: 风的味道    时间: 2015-4-13 18:42

有点意思
作者: 顺德人    时间: 2015-4-13 19:14

好贴·········
作者: 爱邮客    时间: 2015-4-13 20:09

,收藏时一定要小心
作者: 爱邮客    时间: 2015-4-13 21:05

回复 2# 风的味道


   颇有好处
作者: 爱邮客    时间: 2015-4-13 22:35

个帽子好大
作者: 陈永鸿    时间: 2015-4-13 23:42

学习学习!
作者: 爱邮客    时间: 2015-4-14 01:12

JIE MI ZHAO JIA,WEI YOU YOU
作者: 康民德    时间: 2015-4-14 07:49


作者: 文峰    时间: 2015-4-14 16:03

 施邑屏就在淘宝上买到过假票,是一枚1963年体操题材的样票,还盖着“邮电部邮票处”的邮戳,他拿着假票对记者说:“我后来仔细看才发现不对,原本以为是设计过程的样票,敲上真的章,当时想不到章也造假,因为印刷模糊,后来请教北京邮票设计室的专家才知道,我们国家的样票不会外流,尤其是敲章的样票都作为档案保存,6年前就花了800多元。真的这枚样片邮票应该是面额8分的,且很稀缺。”
爱邮客 发表于 2015-4-13 17:23



   这么低级的当都会上,看来水平不过如此
作者: 爱邮客    时间: 2015-4-14 16:12

哈哈




欢迎光临 华邮网 (http://p1878.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