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我们香港朋友对天下第1封写的好文章 [打印本页]

作者: eureka168    时间: 2015-11-18 11:33     标题: 我们香港朋友对天下第1封写的好文章

好文章值得下载仔细 读一读

http://www.hkpsoc.com/articles/S-2(HKPSNO2015).pdf
作者: 李河星    时间: 2015-11-18 16:14

英文,看不懂。
作者: wjw_hy    时间: 2015-11-18 16:24

读不了
作者: 阮秀佑    时间: 2015-11-18 16:54

我读了,有点意思。
是在拷问天下第一人。
作者: 正蒙轩    时间: 2015-11-18 20:51

能不能翻译一下?谢谢!
作者: 謝明書    时间: 2015-11-18 20:59

本帖最后由 謝明書 于 2015-11-18 23:45 编辑

很有趣也讓人學習很多的好文!

弟簡單表列如下:因為不懂香港及英國郵史,若有錯誤歡迎大家指出。
問題1:為何香港票QV8C沒有用筆標出郵資?用筆在信封上記錄郵資是當時英國郵局的標準作法,紅色代表寄件者預付郵資,黑色則代表要向收件人收取的郵資。
例子如下:1865年7月22日,由北京經上海寄香港,先私人由北京到至天津,經船送至上海,在上海送上海英國郵局,貼QV8c香港票,
用紅筆註明"4",2個"4"一個是上海英國郵局寫的,另一個則是香港英國郵局寫的。

Q01.jpg


「1865年工部大龍封」上有貼香港票及上海工部大龍票,明顯是先貼票的預付郵資郵件,但卻無標準作法用筆加註資費。

图片附件: Q01.jpg (2015-11-18 20:51, 93.87 KB) / 下载次数 26
http://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1288269&k=92e3b566b7d25322d4e642c814f466c3&t=1717331030&sid=90x3hA


作者: 謝明書    时间: 2015-11-18 21:20

本帖最后由 謝明書 于 2015-11-18 23:45 编辑

問題2:為何寄件人的信件用Gujarati文(一種古老的印度地方語)來書寫收件人及收件地址?而不是用上海英國郵局郵局人員看的懂的英文書寫?
上海英國郵局使用的語言為英文,這封信的寄件人一定明白這封寄往國外(經香港或到香港)的信一定會經由英國郵局來處理,
用英文來清楚說明寄達地是必要的,才可以避免寄遞過程誤寄他國或其它的錯誤。
一般而言,英國郵局的員工在收到用非英文書寫收件地的郵件時,會主動用英文在信封上加以註明收件地為何,
像是下面這封同樣使用Gujarati文書寫的信件,英國郵局員工就自動加上英文收件地址以利信件的後續轉遞。
Q02.jpg



又像是下面這封全用中文毛筆書寫的信件,寄件人用中文寫香港,而負責收件的英國郵局員工就用蠟筆加註了英文地名(信封背面的藍色Hong Kong字)。
Q03.jpg



為何此1865年工部大龍封卻只有看到Gujarati文而已呢?

图片附件: Q03.jpg (2015-11-18 21:18, 94.41 KB) / 下载次数 30
http://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1288317&k=caa8d4d35c6c568afc073f45dd765cce&t=1717331030&sid=90x3hA



图片附件: Q02.jpg (2015-11-18 21:20, 87.71 KB) / 下载次数 42
http://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1288319&k=898c6f4c1191ce1c210546181b681829&t=1717331030&sid=90x3hA


作者: 謝明書    时间: 2015-11-18 21:31

本帖最后由 謝明書 于 2015-11-18 23:41 编辑

問題3:此封信的目的地為何?去香港?經香港?到何處?
這封信用Gujarati文書寫,合理猜測是寄往印度的信件,
有幸請印度郵友翻譯,得到的結果如下

Q04.jpg


第一行是尊稱:尊敬的
第二行是收件者的名字
第三行是:經香港
左下行文字意義不明。

印度譯者清楚且強調信上寫的是"經香港"而不是"到香港",因此在信上沒有完整的寄達地訊息,
有可能左下行意義不明文字就是寄達地。但是連印度當地語言使用者都不能完全明白這封Gujarati文書寫的信,
上海工部書信館的員工、上海英國郵局的員工、和香港英國郵局的員工,又如何能看得懂並處理好這封信呢?
如果是寄到印度,信封背面沒有孟買或加爾各答的戳也很奇怪,
更讓人不懂的是,寄往國外(最有可能是印度?)的信,信封背面卻有中文毛筆書字加以註解,就更加的矛盾了。

图片附件: Q04.jpg (2015-11-18 21:23, 93.98 KB) / 下载次数 34
http://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1288323&k=07c3434480e301537d3ec99ee59332d8&t=1717331030&sid=90x3hA


作者: 謝明書    时间: 2015-11-18 21:50

本帖最后由 謝明書 于 2015-11-18 21:51 编辑

問題四:為何貼的2張票上會有像u型的鐵銹痕存在?

Q05.jpg


在右上角2張票的地方,有一明顯的u型鐵銹痕跡,很像是廻紋針的型狀,

在1865年的封上會用上這種東西嗎?這一古封的源流故事大約是如下:
古封來自英國的Morgan先生,Morgan先生的祖父是1915年在中國的傳教士同時也是一位集郵家,
這位祖父於1965年過世,並留下數個盒子在地下室,Morgan先生的父親並沒有檢查這此盒子。
Morgan父親於2005年過世。Morgan先生整理地下室發現這些盒子,Morgan先生並沒有集郵,
他將東西放到ebay上拍賣,也交由拍賣公司來處理,這批珍郵才面世。
如果此故事為真,則此批珍郵已經有50年未曾動過,
為何會出現這個廻紋針型狀的鐵銹痕?而且Morgan先生的祖父是位集郵家,
集郵家又如何會用廻紋針來對待這批珍郵呢?


(不知道廻紋針是何時開始使用的?不過就我所知,二戰前就有了,台灣許多二戰前的文件都有這種銹痕)

图片附件: Q05.jpg (2015-11-18 21:49, 68.23 KB) / 下载次数 40
http://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1288339&k=7e7b8f5f3d2d76af1dcf5e1acc1af9ca&t=1717331030&sid=90x3hA


作者: 阮秀佑    时间: 2015-11-18 21:59

译的好,赞一个。
关键是第5个问题, 第8个则是铜像。
作者: 謝明書    时间: 2015-11-18 22:15

本帖最后由 謝明書 于 2015-11-19 12:27 编辑

問題5:封背香港到達戳為1865年12月13日,為何比歷史上船抵達香港的時間晚了一天?
Q06_1.jpg


由封背的兩個戳來看,這封信從上海到香港是由與英國郵局有簽約的船公司Per Kirk運送的,
Kirk會將船的出發及抵達日都在新聞報紙上刊登出來,
從歷史記錄來看,船是在1865年12月12日到達香港的。
經查閱1865年12月13日的香港日報"hong kong daily news" (如下圖),也證實船是在12月12日到達的。
Q06_2.jpg


根據當時英國郵局的工作規則與跟船運公司的合約,船公司必須到達後馬上就郵包送到郵局不可延誤,也就是在1865年12月12日當天。
而香港郵局員工也會立刻打開郵包加以清點,清點無誤後在郵包的收件單上銷戳證明。
而同時依照規定,郵局員工要在每封信上銷戳.
香港當地的郵件幾乎在當天就會開始派發,不會有延誤。
寄往外地的郵件則另外裝袋,等待出發的船班。
因此這1865年工部大龍封銷的理當是1865年12月12日的戳,而非晚了一天的12月13日。
下面是由寧波至香港的實寄封,跟1865年工部大龍封搭的正好是同一船班,封正面有紅字註明郵資"4",封背有香港到達戳1865年12月12日。

Q06_3.jpg


一個解釋是這封是寧波寄香港本地的封,所以當天銷當天香港日戳,而「1865年工部大龍封」可能寄往印度,所以銷了晚了一天的香港戳,
但這與郵局的規定不符,並不是一個很好的理由來說明這個銷戳日比船的到達日晚了一天的現象。

图片附件: Q06_1.jpg (2015-11-18 21:54, 110.11 KB) / 下载次数 45
http://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1288344&k=1641a559727d6a6d4cfe4057395adf95&t=1717331030&sid=90x3hA



图片附件: Q06_2.jpg (2015-11-18 21:54, 66.96 KB) / 下载次数 34
http://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1288345&k=68b9e6420bed406f63ee13d4fea30924&t=1717331030&sid=90x3hA



图片附件: Q06_1.jpg (2015-11-18 21:54, 110.11 KB) / 下载次数 33
http://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1288346&k=f899563f99a116183c589383b9bf1e40&t=1717331030&sid=90x3hA



图片附件: Q06_2.jpg (2015-11-18 21:54, 66.96 KB) / 下载次数 38
http://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1288347&k=708588047542901bf5975f4c1cd6d29d&t=1717331030&sid=90x3hA



图片附件: Q06_3.jpg (2015-11-18 21:54, 98.44 KB) / 下载次数 53
http://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1288348&k=cb6e77ec7682649f8dd0fc593b795227&t=1717331030&sid=90x3hA


作者: markringo    时间: 2015-11-18 22:22

问题六也很尖锐:为什么一个印度的士兵寄一封信回老家不使用任何英文跑到工部局贴了2cd大龙再经英邮局寄送封背还要贴上类似商业/教堂使用的蜡封 再加上诡异的中文毛笔字来指导邮递员寄送?
作者: 阮秀佑    时间: 2015-11-18 23:01

問題5:封背香港到達戳為1865年12月13日,為何比歷史上船抵達香港的時間晚了一天?



由封背的兩個戳來 ...
謝明書 发表于 2015-11-18 22:15



    点评一下。这里说的P&O轮船公司应该就是铁行轮船公司 --- Peninsula & Orinetal
作者: 謝明書    时间: 2015-11-18 23:10

本帖最后由 謝明書 于 2015-11-18 23:44 编辑

問題六:封背上的橢圓形浮水印與火漆封印,暗示這是一封寄往南方國外的商業信件,因此寄件者明白此信必定會交由上海的英國郵局處理。為何不直接貼QV8c香港票交由英國郵局處理,反而要多貼2c上海工部大龍票拿給上海工部書信館(位在老旗昌,指美商旗昌洋行?),再轉送到只有2條街外的上海英國郵局呢?

最初這封用印度Gujarati文書寫的信被認為可能是印度來的軍人或船員的信,然而印度來的軍人或船員可以用便宜的軍人優惠費率1d來寄信(但是要附有上級指揮官的簽名才行),
軍事人員自行去郵局寄信就無法享有優惠費率。而封背上的私人浮水印及火漆封印,說明這封信最可能是從上海寄出的商業信函。
因為上海英國郵局位在英國領事館,離上海黃埔碼頭的距離有點遠,造成當時租界人士用郵不便,這也是上海工部書信館在1863年成立的主要原因。
當時香港的郵政管理員(Postmaster-General's Department, PMG-HK)同意上海租界的當地信函能享有優惠費率1d,仍無法阻止工部局成立書信館的決定。
工部信館在老旗昌成立,主要服務上海碼頭的商業通信需求。照規定只要每年繳納75TIs,就能享有免費收寄郵件的權利。
到了1865年,書信館發現有太量的中文信件通過繳納年費的外國訂戶經由上海書信館來寄發信件,而這些外國訂戶同時也趁機向這些中文寄件者收取費用。
為了避免這個投機取巧的現象,上海工部書信館決定在1865年發行上海工部大龍票,讓未交年費的人也可以購票貼用來書信館寄信。
書信館也在1865年9月與10月分別在寶慶與萬昌建立分局,以方便收寄這些中文信件。
合理推測在這2個分局會庫存有上海大龍票,以方便中國人來購買貼用,但這2分局會去庫存香港票的機會則應該不大。
仔細檢查此1865年工部大龍封,可以發現工部大龍是貼在香港票上面的,表示先貼QV8c香港票,後貼2c工部大龍票,
由於寶慶與萬昌分局主要服務對象是當地的中文信件而非寄往外國信件,因此這封信最有可能是到工部書信館本局寄出。
一個主要的問題就是,為何寄件人要多花2c買工部大龍票到書信館寄,不直接走到2條街外的英國郵局寄就好?
2c並不便宜,當時寄往香港、商埠、印度的郵資是8c而已。
作者: 謝明書    时间: 2015-11-18 23:38

本帖最后由 謝明書 于 2015-11-19 12:28 编辑

問題7:為何封背給送信苦力看的中文指示文字「打之珍毡刺滩」是用毛筆寫?一般香港郵局主要是用紅色或藍色鉛筆蠟筆在信件上寫中文指示文字,不會用毛筆寫。

Q06_1.jpg

1865年工部大龍封的封背有幾個用毛筆書寫的中文字,感覺是「打之珍毡刺滩」(完全不懂是啥?)。

用中文的信件上註明收件者的訊息是香港郵局常用的方式,目的是讓送郵件卻不懂英文的苦力看的懂,
這些寄信的指示文字,一般是用紅色或藍色的鉛筆或蠟筆來寫,就像下圖一樣。


Q07.jpg



一般很少用毛筆書寫這些指示文字,因為毛筆字還要磨墨,而且郵件分檢處東西多而空間有限,用毛筆書寫是自找麻煩。
通常郵件分檢時非常緊湊忙碌,字跡潦草隨意,然而「1865年工部大龍封」背面不但用毛筆書寫而且字跡工整,顯非常態。


背面有毛筆指示文字的信件,在香港及廣東常見的是私人的船運遞信,
而且是由寄件人所書寫的。例如下圖此封。
Q08.jpg



另外,這種香港廣東的私人受託船運信件,常會用毛筆書寫以利手下人員遞送。
下圖此封類似的信封在封背就有與「1865年工部大龍封」一樣的毛筆文字「打之珍」。而這類早期的私人遞信,非常受作偽者的歡迎,
一是這些信是貨真價實的19世紀信件,二是這些信是空白的,可以很方便地貼上想要的票,銷上想要的戳,
不會有一些掉票痕跡如殘膠或紙痕等。

Q09.jpg



最後且同樣重要的是,為何當時香港郵局人員在處理這封1865年的信時,不用常用的鉛筆或蠟筆來寫指示文字,而要用比較麻煩的毛筆來寫?
最嚴重的問題是問題3,這是一封「經香港」而非「到香港」,可能是寄往印度的國外信件,
為何要在信背用中文寫上指示文字,這不是一件完全沒有意義的行為嗎?




弟不懂工部郵史,只是非常佩服這位作者的研究精神。有錯誤請告知。

图片附件: Q06_1.jpg (2015-11-18 23:19, 110.11 KB) / 下载次数 35
http://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1288408&k=b9171239f1632d08e76ece484c54e799&t=1717331030&sid=90x3hA



图片附件: Q07.jpg (2015-11-18 23:19, 91.09 KB) / 下载次数 39
http://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1288409&k=7c3f9c3af6fc25c0ecd2e61f71dac7df&t=1717331030&sid=90x3hA



图片附件: Q08.jpg (2015-11-18 23:19, 56.64 KB) / 下载次数 39
http://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1288410&k=6834c2ed88a882720ab74ca0259f18db&t=1717331030&sid=90x3hA



图片附件: Q09.jpg (2015-11-18 23:19, 87.49 KB) / 下载次数 40
http://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1288411&k=3eb46b76838a60a94371488e29f1d99a&t=1717331030&sid=90x3hA


作者: 岳中泉    时间: 2015-11-18 23:48

困惑,我要加强学习!
作者: 黄庆    时间: 2015-11-19 00:05

不懂。睡觉。
作者: shao8086    时间: 2015-11-19 00:11

承認錯誤的確是件難事,正所謂的"騎虎難下",明知被"x"也只能硬坳,這是我上週一去高雄時,當地一位朋友告訴我的.
作者: eureka168    时间: 2015-11-19 12:50

谢兄,翻译的很好啊
作者: SJ2015    时间: 2016-5-16 07:43

虽感有点离奇困惑,还是学到不少东西。谢谢分享好文!
作者: 飘来飘去    时间: 2016-5-21 18:56

本帖最后由 飘来飘去 于 2016-5-21 18:57 编辑

读了文章长知识。可惜没有一条是致命的。可以有很多可能使得一些封与众不同,这些并不能完全证明信封的真伪。比如,邮局人员忘记写上邮资数字,这是有可能的。看到了作者提出邮戳比船到达香港的时间晚了一天,我反而相信那个邮戳是真的。如果造假,造假者是否查了这个信息呢?如果没有查,为何那么巧晚了一天;如果查了,就不会晚一天。我相信邮局疏漏或者船到达已经接近下班,或者甚至邮局临时有其他变故都有可能。这些概率比造假者随便编个日期刚好比轮船晚一天的概率大得多。另外为何寄信人不用英语,很简单,他可能不会英文,一切都有可能;他为何不直接送英国邮局?他可能不知道,甚至他可能喜欢大龙邮票贴一枚以示纪念。那个地名可能是古语用法,翻译者不清楚。只要是合法的,就无法用来鉴别真伪。

这个封即使是假,也不可能一切都假,最多是加工了一下。要想打假,首先要知道那一部分造假,比如哪个戳造假,能否通过比较发现问题。否则,我们只能说这个封存疑。
作者: xinjoo    时间: 2016-5-24 22:01

回复 21# 飘来飘去


    纯讨论啊,票来票去兄不要见怪.....

飘兄的科学精神很对,应该是学术出身吧 ,不过这个问题的逻辑反了,对于从没发现过,没有见过的东西,不是先肯定是真封,然后举证是假的。而应是一步步举证其是真的的可能性,从来源,历史背景,邮路,邮戳,人文环境等等方面逐一证实其是否是真封。

大家不要被先入为主的观点所蒙蔽,就好像发现一具不明的骨骼,不能先肯定是说这就是外星人了,你们所有人来证明我是假的吧?事实是你没法证明是不是外星人,因为你没有任何真的外星人的资料在手。不能用这样的逻辑来说这就是存疑的外星人了。

纯交流啊
作者: eureka168    时间: 2016-5-26 16:34

Ron, cannot agree with you more.
作者: xinjoo    时间: 2016-5-27 23:57

回复 23# eureka168


    , History tells us if something was presumed to be correct at the first place, it became extremely hard to prove or believe the fact it was wrong later.
作者: JianhuaLi    时间: 2016-5-30 23:40

回复 24# xinjoo

这件封的评论很多,其实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手递封改制的,除了这8点漏洞,其他的漏洞还有一些,根本不值得继续浪费口舌了。
作者: xinjoo    时间: 2016-5-31 17:40

回复 25# JianhuaLi


    谢谢兄指导 ,我是来向来大家好好学习,顺道打打酱油的

因为当年这个意大利卖家出售这个封前,也向我私售其他‘问题好封’,所以亲身经历过这个‘第一封’前后的过程,不免多说了几句




欢迎光临 华邮网 (http://p1878.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