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便士郵票的大小約19mm x 22mm,每張都左下跟右下都各有一個英文字母。左下的英文字母代表了該郵票在全版的行數。由於一版有20行,所以英文字母就由A排到T。右下的英文字母代表了列數,由於一版有12列,所以英文字母就由A排到L。一張印有PH的黑便士,就代表了該郵票在印製的時候是在整版的第16行第8列的位置。換句話說,黑便士下方的英文字母並不是決定黑便士市場價格的主因,至於有些人致力於收藏到全版共240個種字母排列組合的黑便士就另當別論了。
圖上的英文字母個別標示出當時熱蘭遮城及周邊的設施位置。
A. 總督府 (The Governor House)
B. 教堂 (The Church)
C. 秤量房 (The Weight House)
D. 鐵工廠 (The Smits House)
E. 刑場 (The Place of Execution)
F. 屠宰場 (The Flesh Shambles)
G. 市場 (The Market)
H. 監獄 (The Prison)
I. 宿舍 (The Quarter)
K. 碉堡 (The Radout) – 現代英文並沒有 Radout 這個字,這是源自於法文的réduit。
L. 城堡 (The Castle)
這張「在台灣島的熱蘭遮城 (The Cities and Castle Zelandia in the island of Taywan)」的鳥瞰圖來自於Olfert Dapper (1639-1689年)所著的『荷使第二及第三次出訪大清中國記 』書中。該書書名的原文非常地長:「Gedenkwaerdig bedryf der Nederlandsche Oost-Indische Maetschappye op de kuste en in het Keizerrijk van Taising of Sina: behelzende het Tweede gezandschap aen den onder-koning Singlamong en veldheer Taising Lipoui, door Jan van Kampen en Konstantyn Nobel. Vervolgt met een verhael van het voorgevallen des jaers zestien hondert drie en vierenzestig, op de kuste van Sina, en ontrent d'eilanden Tayowan, Formosa, Ay en Quemuy, onder 't gezag van Balthasar Bort; en het Derde gezandschap aen Konchy, Tartarsche Keizer van Sina en Oost-Tartarye: onder beleit van zijne Ed. Pieter van Hoorn: beneffens een beschryving van geheel Sina」,意思是:「荷蘭東印度公司在中國大清帝國沿岸的回憶錄:在 Balthasar Bort 領導下,於中國沿岸金門與廈門、還有大員灣、福爾摩沙之間,派遣Jan van Kampen 與 Konstantyn Nobel 第二次出使會見靖南蕃王及大清總督李部院之見聞;以及在Pieter van Hoorn 的督導之下,向東韃靼及中國的皇帝康熙第三次出使之見聞」。該書出版於1670年,不過由於熱蘭遮城於1662年就已經被鄭成功給攻下並改名為安平城,所以這張圖是依照早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內部所留存下來的繪畫而重現熱蘭遮城十七世紀中期的風貌。
由於還有另一本1680年由Arnoldus Montanus所著的『荷使出訪日本記 (Ambassades Mémorables de la Compagnie des Indes Orientales des Provinces unies, vers les Empereurs du Japon)』法文版裡面也有一張幾乎一模一樣的熱蘭遮城圖,導致很多人常常將這兩張圖的出處混淆(包括將此圖賣給筆者的南非律師)。不過因為兩本書皆出自同一出版商(Jacob van Muers),所以這倒是可以理解,奇怪的是該書1669年的荷蘭文初版反而沒有此圖。根據考證,這熱蘭遮城鳥瞰圖的創始者應該是畫家 Joost Pauwelsz Noorwits 在1644年根據Nicasius de Hooghe 的勘查資料所繪的。
基本資料主分類: 印刷品及手稿 副分類: 報紙 年份: 1894 (西元後) 世紀: 19 (西元後) 原產國: 法國 作者: Le Petit Journal
規格長: 30.5 cm 寬: 42.5 cm
敘述這張中日甲午戰爭場景圖於1894年10月29日被刊登在法國的小日報(Le Petit Journal)上。這張圖的原作是來自日本的浮世繪,經過法國人重製之後才刊登出來。圖的標題為:「日本軍官奪下中國旗幟(Prise d'un drapeau chinois par un officier japonais.)」。小日報創刊於1864年,在這張圖出版的時期發行量正值顛峰,達到兩百萬份,為當時全世界發行量最大的報紙。不過在二十世紀初期被其競爭對手巴黎小報(Le Petit Parisien)給超越,在二次世界大戰時終究撐不下去而在1944年停刊。
當然這並不代表西方人就比較看得起日本人,這篇報導甚至用「這些小黃人(ces petits hommes jaunes)」來形容日本人,但是日本輿論操作的細膩度就展現在這邊。這篇報導絕口不提戰爭的種種,而是利用十九世紀末期浮世繪在歐洲造成風潮的同時,用這幅畫介紹了來自日本的美麗藝術。「日本鄰近國家也對這些美麗的日本藝術感到驚奇」,小日報的文章報導道,儘管當時日本的鄰近國家應該是對日本的作戰能力感到驚奇才是。看看當時同期關於中國的報導,就發會發現關於中國的報導往往都是負面居多。對於當時西方的報導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參閱「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法國《小日報》等記錄的晚清1891-1911」一書,裡面有許多西方人繪製的東方時事報導及插圖繪畫。
基本資料主分類: 文件及證書 副分類: 相片 年份: 1944 (西元後) 世紀: 20 (西元後) 原產國: 美國 發行者: United States Army Air Forces
規格長: 25.6 cm 寬: 20.6 cm
敘述這是1944年美國陸軍航空(當時美國空軍尚未被獨立出來)的B-29轟炸機轟炸台灣新竹機場的照片時所拍攝的照片。照片左邊是炸彈轟炸跑道及建築物的景象,而右邊則是之前被轟炸過的坑洞。(關於二戰美軍轟炸台灣照片的歷史背景解簡介可以參閱「二戰美軍轟炸台灣澎湖馬公港船艦的空拍影像」。關於其他台灣遭受美軍空襲的照片可以參閱關鍵字「美軍空襲」。)
基本資料主分類: 郵票及明信片 副分類: 明信片(未使用) 世紀: 19 (西元後) 原產國: 日本
規格長: 14.2 cm 寬: 9.3 cm
敘述這張明信片雖然沒有郵戳日期,但是根據上面的用字,我們還是可以猜出這張明信片應該是十九世紀末期的產品。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明信片上面的夏威夷(Hawaii)被稱做サンドイッチ諸島(Sandwich Islands)。
1778年,英國船長詹姆斯‧庫克(James Cook)將他發現的群島命名為三明治群島,來紀念他的贊助人三明治伯爵四世(4th Earl of Sandwich)。這群島就是後來我們所知道的夏威夷。在十九世紀末期,夏威夷經歷了一系列的政治動盪,包括1893年美國傳教士推翻了夏威夷王國、1894年夏威夷共和國臨時政府成立直到1898年美國正式將夏威夷劃入其領土範圍。
基本資料主分類: 郵票及明信片 副分類: 明信片(已銷戳) 年份: 1906 (西元後) 世紀: 20 (西元後) 原產國: 法國
規格長: 13.8 cm 寬: 9.2 cm
敘述這張1906年寄往法國昂古萊姆(Angoulême, France)的天津街頭纏足女性圖(Femmes chinoises dans une rue de Tien-Tsin.)明信片貼有法國十分郵票,並銷有法國塞納(Seine)戳。這張10c法國郵票為播種者(La Semeuse)系列的郵票,圖樣即為一少女播種,發行年份從1903年至1938年,持續了35年。
基本資料主分類: 郵票及明信片 副分類: 明信片(已銷戳) 年份: 1906 (西元後) 世紀: 20 (西元後) 原產國: 中國
規格長: 14 cm 寬: 9 cm
敘述Kuhn & Komor出版的馬嘉理紀念碑街景(Margary Monument)明信片,銷1906年1月19日上海工部書信館(Shanghai Local Post)C戳。
馬嘉理(Augustus Raymond Margary,1846年5月26日 – 1875年2月21日),為英國駐華公使館特派書記翻譯官。1875年(光緒元年),馬嘉理攜帶了清政府頒發的入境護照,從北京出發,經上海、四川進入雲南緬甸邊境,準備要與英國探險隊會合。另一方面,英國探險隊長陸軍上校柏郎(Horace Browne)率領150名英軍士兵與15名探測隊人員,由英屬緬甸八莫進入騰越(今雲南騰衝地區)土司領地曼允。在出發前沒有先行知會地方官的情況下,引起了當地軍民的疑惑。2月21日,當地軍民阻攔探險隊行進,馬嘉理出來交涉。交涉過程中發生衝突,馬嘉理及其4名中國隨員被擊斃。英國探險隊被迫退回緬甸。事後,英國方面將肇事原因歸咎於大清方面。清廷派湖廣總督李瀚章赴滇查辦並捕殺十多名邊民以示「懲兇」。1876年9月13日,雙方簽訂《中英煙臺條約》,約分三端:一曰昭雪滇案,二曰優待往來,三曰通商事務。又另議專案一條。約成即互相換文,其中包括大清派出候補五品京堂劉錫鴻持璽書前往英國道歉,這成為中國外交史上派出駐外長期代表的開始。
1880年5月6日,也就是《中英煙臺條約》在英國倫敦互換正式文本的同一天,英國人在上海外灘靠近花園橋(即今日外白渡橋前身)的蘇州路口設立馬嘉理紀念碑(Margary Monument),為外灘第一座個人紀念碑。1907年道路拓寬時,紀念碑被移往外灘公園(Public Garden,即現今黃浦公園)東南角。值得注意的是,在1890年至1928年其間,中國人是不准進入該公園的,所謂的「中國人與狗不得入內」的傳說就是由此而來。不過實際上當年的公園入口石刻告示第一條為「The Gardens are reserved for the Foreign Community.(該花園是保留給外國社區)」,第四條為「Dogs and bicycles are not admitted.(狗與腳踏車不得入內)」,所以「中國人與狗不得入內」雖然是斷章取義,但是事實上有所本,只是原文沒有寫得那麼直接。至於當年香港電影「精武門」中,李小龍所飾演的陳真怒踢的那塊木牌是否真的存在,則眾說紛紜。也有可能是有中國人擅自掛上,那麼其動機是單純怕中國人看不懂英文,還是想要煽風點火則不得而知。可以確定的是,如果沒有那塊牌子,就不會有陳真那一幕的出現,一來陳真看不懂英文,二來該告示為石碑,陳真踢了恐怕後果不堪設想。馬嘉理紀念碑在1941年日軍進駐上海之後被拆除。
基本資料主分類: 印刷品及手稿 副分類: 報紙 年份: 1913 (西元後) 世紀: 20 (西元後) 原產國: 法國 作者: Le Petit Journal
規格長: 44.95 cm 寬: 31.1 cm
敘述1913年5月25日,法國的小日報(Le Petit Journal)1175期畫刊上刊登了一則新聞及全版插圖:「狂熱的佛教僧侶焚燒他們的寺廟並投身火海(Des moines bouddhistes fanatiques brûlent leur temple et se jettent dans les flammes.)」。這可以說是臺灣在二次大戰前極少數登上歐洲頭條的社會新聞(其實早在21日就有一小則預告了)。文章中提到,位於福爾摩沙島的台北(原文為Taï-Kohu,不過應該是Taihoku的誤植)有十位佛教狂熱僧侶將自己所屬的廟宇燒了並投身其中。這些僧侶早就被瘋狂的教義所侵蝕並憎恨這個世界,他們決定將名為「赤山龍(為筆者推測出的漢字,原文為Sekisanryo)」的廟宇燒了,並在禱告之後也投入火海。他們認為在經過日本媒體報導這件事之後,他們就能夠在烈焰中毫無痛苦地升到天堂。
基本資料主分類: 印刷品及手稿 副分類: 商業與經濟學 年份: 1888 (西元後) 世紀: 19 (西元後) 原產國: 英國 作者: Herbert Allen Giles (HMSO)
規格長: 24 cm 寬: 15.2 cm
敘述這本小冊子是駐淡水的英國領事遞交給英國國會的1887年度貿易報告(Diplomatic and Consular Reports on Trade and Finance)。當時號稱日不落國的大英帝國,其屬地及外交機關遍佈世界各地,而那些外交官會定時將當地的資訊做成簡報回傳到倫敦,供政府及議會作為施政及外交方針的參考。不過一般民眾也可以用一便士(Penny)購買這份報告,算是身為大英帝國子民的福利之一。在當時,英國將駐台灣的領事權責劃分為南北兩區塊,所以這份淡水及基隆的貿易報告自然只包括了北台灣。
這份報告是由當時英國駐淡水領事翟理斯(Herbert Allen Giles,1845-1935年)所呈交上去的。裡面除了提到淡水與基隆港的貿易量比去年相比增加了許多,而且進口的貨物大都是來自於香港。1887年鴉片的總進口量為1,622石(Piculs),而茶葉的總出口量則達到了16,858,933磅。文中也提到了德國非常努力地想要拓展在台灣的貿易。不熟悉台灣貿易史的人可能會產生一個疑問就是為什麼僅僅一個英國駐淡水領事,卻可以拿到如此精確的貿易數字呢?那是因為當時清朝政府將與外國通商的海關管轄權外包給英國做管理,然後自己派一位副稅務司來監督這些洋人,這也是為什麼英國駐台領事能有夠掌握台灣對外貿易的各項數字。
基本資料主分類: 印刷品及手稿 副分類: 商業與經濟學 年份: 1888 (西元後) 世紀: 19 (西元後) 原產國: 英國 作者: Herbert Allen Giles (HMSO)
規格長: 24 cm 寬: 15.2 cm
敘述這本小冊子是駐淡水的英國領事遞交給英國國會的1887年度貿易報告(Diplomatic and Consular Reports on Trade and Finance)。當時號稱日不落國的大英帝國,其屬地及外交機關遍佈世界各地,而那些外交官會定時將當地的資訊做成簡報回傳到倫敦,供政府及議會作為施政及外交方針的參考。不過一般民眾也可以用一便士(Penny)購買這份報告,算是身為大英帝國子民的福利之一。在當時,英國將駐台灣的領事權責劃分為南北兩區塊,所以這份淡水及基隆的貿易報告自然只包括了北台灣。
這份報告是由當時英國駐淡水領事翟理斯(Herbert Allen Giles,1845-1935年)所呈交上去的。裡面除了提到淡水與基隆港的貿易量比去年相比增加了許多,而且進口的貨物大都是來自於香港。1887年鴉片的總進口量為1,622石(Piculs),而茶葉的總出口量則達到了16,858,933磅。文中也提到了德國非常努力地想要拓展在台灣的貿易。不熟悉台灣貿易史的人可能會產生一個疑問就是為什麼僅僅一個英國駐淡水領事,卻可以拿到如此精確的貿易數字呢?那是因為當時清朝政府將與外國通商的海關管轄權外包給英國做管理,然後自己派一位副稅務司來監督這些洋人,這也是為什麼英國駐台領事能有夠掌握台灣對外貿易的各項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