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名人信笺(带原信)】★ ★ ★ ★ ★ ★ [打印本页]

作者: yonlic    时间: 2016-12-1 23:06     标题: 【名人信笺(带原信)】★ ★ ★ ★ ★ ★

本帖最后由 yonlic 于 2016-12-1 23:11 编辑

如图,写信人王志符和收件人张家骅是民国时西南联大的校友,都是物理学家,尤其是张家骅,是我国原子核物理学的先驱,中国放射性同位素应用领域创始人之一。

信中提及校友梅祖彦等(清华校长)。

180元包邮 。





图片附件: Image7385.jpg (2016-12-1 23:06, 68.49 KB) / 下载次数 2
http://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1460341&k=565770d32b53cfbae914a7c09ae0292b&t=1732905866&sid=tJmQvU



图片附件: Image7386.jpg (2016-12-1 23:06, 118.38 KB) / 下载次数 7
http://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1460342&k=eebcd105eba6419a6fc32820101ec8af&t=1732905866&sid=tJmQvU


作者: yonlic    时间: 2016-12-1 23:07

本帖最后由 yonlic 于 2016-12-1 23:09 编辑

张家骅,原子核物理学家,中国放射性同位素应用领域创始人之一。开办训练班,著书立说,培养了数以千计的学员,成为各地早期原子能和平利用事业的骨干力量。领导开展同位素应用技术的研究和同位素仪表的研制。长期致力于钍基核燃料循环的研究,为中国和平利用原子能和钍基核燃料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曾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现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第四任所长、名誉所长,上海市第五、第七、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上海核学会原理事长。长期从事同位素应用技术研究、同位素仪表研制、钍基核燃料循环研究,是我国杰出的核物理学家、我国放射性同位素应用领域的创始人之一、著名爱国人士。在美国期间,实验证实电子和正电子具有不同的穿透率,对薄窗计数器探测效率的校正十分有用。在北京、上海广泛开展同位素和射线的应用研究,如永久发光粉、放射线同位素电池的研制,同位素源X射线荧光分析,钍作为新核能的基础研究等。五十年代后期多次负责开办同位素应用训练班、核电子仪器维修训练班,为我国放射线同位素的研究应用培养了大量人才。编著有《放射性同位素应用基础知识》、《放射性同位素X射线荧光分析》等。

张家骅,1915年4月出生于福州一个商人之家。这个旧式家庭不准家中儿童进入正规学校接受新式教育,因此他的幼年教育,整整10年都在私塾中度过,直到1930年秋才得以进入初中学习。他对各门课程都感到新鲜,尤其对物理和数学特别感兴趣。接触到的一些新思想,如“科学救国”等对他有很强的感染力。可以说父亲送他进学校的决定是他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1936年张家骅高中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秀丽的校园、严谨的教学、完整的设备,以及故都到处可见的名园、古迹、文化遗址令他目不暇接、赞叹不已。然而紧接着发生了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件”,日本推行全面侵略,清华大学被迫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成立了“长沙临时大学”。张家骅于9月辗转来长沙上课。开课一学期后,再迁昆明,更名西南联合大学。张家骅参加了学校为家境清寒学生组成的步行团,历时两个月,徒步三千里,从长沙来到昆明。这个不到300名同学、10多位教师的步行团中有知名教授闻一多、曾昭抡、李继侗等。沿途跋涉虽然劳累,但也领略了祖国山河的壮丽和少数民族奇异的风土人情,接受了一种特殊的爱国教育。初到春城,环境恬静、四季如春,倒是个读书的好地方。可惜好景不长,太平洋战争扩大后,日本飞机轰炸昆明频繁,天天空袭,日日钻洞,无法正常学习。
1940年张家骅毕业于西南联大,毕业后曾在中法大学附中教书一年,1941年9月回西南联大物理系任助教。1945年张家骅应考赴美学习,被安排在第二批派遣。由于多种原因,直到1949年1月才成行。他在美国圣路易城的华盛顿大学研究生院原子核物理专业学习,1950年、1952年先后获得了硕士、博士学位。学业完成后,张家骅决定立即回国,连船票都已订好,就在举行结业典礼的前两天,突然接到美国移民局来信,认为他的离美将会损害美国的利益,故不准离开美国,若擅自离美,将会面临坐牢与罚款的处罚。张家骅请他的校长、著名的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A.H.康普顿(Compton)到华盛顿代为疏通,但仍未能成行。此后他基本上每个季度都向移民局申请回国,均未成功。1953年9月后,他来到伍斯特(Wooster)大学作访问教授,几个决心回国的中国留学生共同商定,给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写信要求回国。这是一封公开信,于1954年暑假同时发给美国总统和英国《卫报》。由于签名按英文姓氏字母顺序排列,张(Chang)排在第一个,以后常被称为张家骅等22人的致美国总统公开信。正是登载在英国卫报》上的名单有力地配合了中国政府代表团在日内瓦同美国政府的谈判。经过中国政府的严正交涉,以及美国友好人士的声援与国际舆论的帮助,张家骅于1955年5月经香港、九龙,在港警的武装监视下,回到了祖国。
1955年6月中旬,张家骅自福州家乡偕妻陈云岚及幼子前往北京,到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当时称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
张家骅1979年任上海原子核学会理事长,直到1987年连任三届期满。他参与创办了学术期刊《核技术》,并任第一任主编。
张家骅是第五、七、八届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作者: yonlic    时间: 2016-12-1 23:10

王志符,1915年6月生,云南省昆明市人。物理学工作者。学历:上海国立暨南大学理学士(1935);美国圣路易士华盛顿大学硕士(MS),预补博士(Ph D cand idate)(1951),1989年退休前任职资格为正教授兼硕士研究生导师。简历:1935~1989年先后在云南大学附中、云南大学、昆华师范、昆华中学、昆明师范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云南民族学院教授,系主任。

1948年考取中美教育基金会(USEFC)资助赴美,在华盛顿大学研究生院攻读博士学位,同时任该校物理系助教(TA)及助理研究员(RA)。著述:1955年参加国家教育部组织的高等工业院校“物理学”教材的编写工作,1981年参加程江本“普通物理学”第四版的修订及审定,专业论文若干篇,散载《物理通报》等期刊或全国性会议论文集。在美国讲学时并以课余时间应费吉利亚大学阿尔得曼图书馆之邀,为该馆收存20余年的400多万中国古印章进行积读,诠释,初步鉴定,说明、编目并作序言,成书一巨册,由该校图书馆发行。先后荣获中国国家民委,国家教委,中国物理学会等多项荣誉证书,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传略曾收入英国剑桥《世界名人传略》、《当代中国科技名人成就大典》、《当代中国自然科学学者大辞典》、《中国当代教育名人传略》等多种人物辞书。
作者: yonlic    时间: 2016-12-5 16:25






欢迎光临 华邮网 (http://p1878.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