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先後有郵友來信及附圖問及清四次片,均跟清四次片的使用日期有關連性,除發現一張超前日期使用的偽片外(將為文另行探討),另要問的即是1908.4.16日是否為清四次片的最早使用日期?個人曾在1996.10.5日下午3時在中華集郵會,撰稿講述「中國明片慶百年、身世如謎費猜量–談大清各版明片待考證的身世」一文,後刊登於中華集郵會中華民國分會、會友通訊雙月刊第30期(1996年10月)內,該刊早期印製不多至今購買不易,因此相信很多郵友都沒有看到此篇郵文,個人也未刊登在我出版的書內、部落格內,在當時該文內就己介紹1908.4.16日為所知最早使用日期,乃是根據美國「POSTAL STATIONERY OF CHINA,IMPERIAL AND REPUBLIC TO 1949」一書內的記載,而該書引用的資料,乃是英國「Lionel Prescott」普萊斯德先生的明片郵集收藏,後普萊斯德先生的明片郵集,在2001.11.25日的香港「SPINK」公司拍賣,其拍賣目錄中編號第3098項即是該片(圖1),参考價訂為港幣1萬至1萬5千元,最後該片成交價為2萬7百元(約合台幣8萬多元),即是因該片為最早使用日期身份而有此高價的,相信很多郵友都未看過該片的真面目,也不知道此段典故,現在此重新介紹給郵友参考。
在跟郵友E–mail閒聊時談及,潮流、時機往往也左右集郵市場及集郵人士的收集方向,但通常都似乎慢半拍或需等一切都水到渠成才有共識,而先行者或是眼光獨到者,則需有等待的本錢才行,25年前收集明片時,老一輩的郵人對明片都看不上眼,覺得無法跟郵票及實寄封比,15年前提倡明片分版式,前輩更是猛搖頭覺得有什麼好分的,10年前提倡明片的本身郵史才是重要,其次郵資、郵戳、郵路,而加貼慈壽、紅印花等票並非必要,到如今上項大致己成為流行,但對加貼慈壽、紅印花等票的片來說,在拍賣上還是可賣得很高價格,還是有人相信是罕片的,但我寧願看一部郵集無此類罕片,而是有分版式或研究分析明片郵史、郵資、郵路,真要講明片內涵,我看過國內外多部大清片郵集,可說都有一共通弱點,即郵集中各式各樣片都有了,但「總包發售」片大多僅聊備一格而己,我還未見有人真正深入分析研究及收集齊全的(目前己較有改變,己有郵友注意到此部份),到底「總包發售」片有多少種版式?是否每種版式都有加蓋在清一次及清二次單、双片之上?目前有些加蓋還未見實寄片出現,是否真有實寄片存世?這些問題相信没有郵友可以回答,可見困難及還待有心的郵友來探討研究,而日本水原 明窗 先生在「清末、民初の切手と郵便(上)」一書內,即很重視此片而有詳分版式但並不全,美國「POSTAL STATIONERY OF CHINA,IMPERIAL AND REPUBLIC TO 1949」該書在1994年8月出版前,個人也曾提供「總包發售」片全部影本及其他部份,後在該書中除刊出部份郵品附圖外,出版後也簽名致贈我一册,並在書內前頁列名感謝,書中也提及個人及書後列舉個人所寫部份郵文做為参考資料,可見同樣重視該片,個人出版的書內應是探討「總包發售」最多的郵文,只是未在大陸地區販賣,很多郵友恐怕都不知道有此書吧?暨然官方正式通令加蓋、郵資改變、交寄有限制、用途也有規定,如此就不能不承認「總包發售」片,它可是我國明片郵史上,官方第一次正式加蓋使用的明信片。
(圖3)
因此真正個人曾收集過的總包發售片大約有70片,收集期間前後逐漸各别汰換給郵友、送交拍賣等大約就有20片,早期個人曾在不同刊物上寫過多篇總包發售片郵文,後在收集過程中發現一些疑問,當時個人還在熱中收集大清明片也還未展出過,後再寫相關郵文時,發現之前所介紹的别人郵品,有幾件是有疑問的,因此再寫時對有疑問的都剔除在外,對有些還在收集的就有所保留或僅點到為止,如同去参加明片競賽展出,有信心及志在必得者都會先有所保留,以備五框擴充成八框時才能精銳盡出,事隔至今一直未見有人,再對「總包發售」片提出探討,個人的小郵集也早已售出,可更客觀及毫無保留的記載個人所知之事,(圖1)為清二次廣州加蓋總包發售双片、銷廣州1908.6.2日小圓戳,該双片個人大約在20年前即陸續買進3片,當時有保留黑白影本(圖5、6、7),均同樣銷廣州1908.6.2日小圓戳,僅郵戳銷蓋位置、人名位置有所不同而己,收信的人名也均大致相同、內頁寫的3行文字也大致相同,第一片買進時即發現,其內頁的回片未加蓋「SOLD IN BULK」,當時不以為意以為就是如此或是漏蓋了,後只要發現有該双片出售就買回比對,第二片、第三片也均是如此,內頁回片均未加蓋「SOLD IN BULK」,跟實寄片詳加比對,發現其加蓋的字體稍有差異不同,後因更重要的物証出現,証明了個人的推斷下文再詳談,對此片產生懷疑立即不再留存,隨即原價或賠本送交拍賣出售,1993年香港 黄玉培 先生移居加拿大前,欲出售大清片郵集,曾把全部郵集黑白影本寄給我参考,其中也有一件該片(圖8),後該郵集售給台北 黄明正 先生拆散出售,中國郵票博物館藏品集清代卷中也有該片(圖9),個人所知連同(圖1)片最少有6片,均銷戳相同但銷戳位置、人名位置略有不同,內頁的回片均未加蓋「SOLD IN BULK」字樣。
(圖9)
大約也是在20年前,個人買進一張清二次双片的回片,在郵資符誌的左上方斜蓋有框「SOLD IN BULK」字樣,銷廣州1910.5.15日小圓戳寄沙面(圖10),該片放在個人小集子中,也曾在1997年展出,但均未引起郵人的注意,後隨小集子一起賣出,廣州加蓋原本只知道無框及有框2種,1990年6月香港 黄玉培 先生跟我通信連絡時,告知發現廣州有框加蓋中,另有一種長度較短的短框,個人隨即檢視舊藏發現郵集中也有一枚,只是之前未加注意及測量,証明有框加蓋確是可再分長框、短框2種,短框為新發現、之前未見報導過,其他地區加蓋或許也還會有新的版式出現,還待收集的郵友去探討及發現,(圖10)屬有框的長框,(圖1)同屬有框的長框,後詳查日本水原 明窗 先生所著「清末、民初の切手と郵便(上)」,內大清明片郵集,及英國普萊斯德先生於2001年在SPINK的明片郵集拍賣,可發現均有一共同點,即是廣州有框「SOLD IN BULK」加蓋,不論是有框的長框或短框、或是加蓋在清一次片、清二次單双片上者,均是如同(圖10)一樣,是加蓋在郵資符誌的左上方且斜蓋,而不是像(圖1)加蓋在郵資符誌右邊且併排直蓋,另由(圖10)可得知双片的內頁回片,同樣有加蓋「SOLD IN BULK」,不可能不加蓋或漏蓋,由加蓋的字體稍有差異不同、加蓋的位置差異不同、內頁回片不可能不加蓋或漏蓋等差異,可証明(圖1)片確是有問題,由其出現的年代甚早來推斷,應該是民國時期郵商的傑作,最主要是要冒充成實寄片,好高價賣給外國郵人(早期會集大清明片者是外國郵人,外國郵人收集明片的潮流及歴史,也確是較我們為早,之後才有國人由世界各國陸續買回大清片)。
(圖10)
1993年香港黄玉培先生出售大清片郵集時,其郵集中也有一片清二次双片的回片,同樣在郵資符誌的左上方斜蓋有框「SOLD IN BULK」字樣,銷廣州府三年五月廿一日戳寄梧州,有梧州1914.5.22日到達戳,是中國醫療傳教士協會華南支會發自廣州的開會通知(圖11),該片加蓋屬有框的短框,同樣証明加蓋的位置是在左上方且斜蓋、內頁回片不可能不加蓋或漏蓋,該片在「郵史研究」第17期內(1999.8.31日出版),個人所寫「談大清總包發售明信片」一文中有介紹,也收錄在個人出版的「大清及民國郵政片封簡郵史」一書內(2005.8.3日出版),另有郵友對總包發售實寄片,在民國二年使用覺得奇怪,其實在民國二年使用並存世者,有一些數量並不奇怪及稀少,(圖11)的使用是在民國3.5.21 日,大清一、二次片似乎没有明文限定停止使用時間,但大清四次片最晚限定使用期限為民國3年4月1日止,而(圖11)片己超過此使用期限可見還是有例外,印像中好像還曾見過一張3年實寄片拍賣,只是在總包發售片小集子賣出後,就較不再關心及追踪統計此方面訊息,因此並未特别記載下來,近10年來總包發售片較常見到在拍賣目錄上付拍,不像20年前要找總包發售片相當困難,尤其是清一次總包發售片不論新舊都甚難見到,20年前為買一張清一次總包發售廣州實寄片,曾付出台幣2萬元的代價,這也是我購買的全部總包發售片中最貴的一張,其他没有一張價格超過它因此印像特别深刻,目前大約廣州總包發售清一次實寄片也是此價格,或許價格甚至更低還不到,此點郵友一定想不到的,但當時確是甚難一見不惜高價購入,可見郵品的出現有時並無一定,有些之前未見但後來出現一堆,有些則是一開始就甚多,但隨後就再也未見有出現,這都曾經發生過的,目前清片行情好、價格高,也因此才會有人願意拿出來賣、或到處去發掘拿來賣,反而可看見更多早期未見、少見的郵品,只是價格高了、有利就有弊是無法兩全其美的。
最後要談的則是由於目前「總包發售」片的價格已高,自然有人會動腦筋做一些偽片,己出現未使用但原本己印刷好廣告文字片,被人加上「SOLD IN BULK」字樣,或銷戳不清楚片、未實寄片重新補蓋郵戳等,(圖25)為清二次天津加蓋片背印廣告文字,銷濟南1913.4.24日(年月日較不清楚)寄當地,該片背面印刷的廣告文字中,有「濟南府、華豐洋行」字樣,看起來相當正常,但濟南郵戳其「濟南」中文兩字、「TSINAN」英文拼音,都跟民國初年時期一般濟南戳,不論是大字、小字等,字型都差異頗大幾乎完全不同,雖然在1913年時濟南郵戳,有一型的年月日是特别的細此點是符合的,但該郵戳邊框下半部及右邊,似乎有2次加蓋的情形(即原本下邊原有的郵戳邊框不清楚,事後又被新加蓋上一個,但無法完全遮蓋形成有双重及一上一下2個重疊邊框),更增加讓人懷疑其真實性,很有可能全部郵戳都是假的,未見實物由影本來看會有差異,尤其是很多地方由影本來判别是顯現不出來的,如郵戳墨色是新蓋或舊的、2個郵戳有部份重疊或郵戳與文字重疊,何者在上何者在下的層次問類、郵戳的壓痕輕重等,這些都是分辨真偽的方式之一,由影本來看是不準確的只能暫時存疑,個人也另見過同樣的「濟南府、華豐洋行」片,也銷似乎同樣的濟南1913.4.24日同一日戳寄當地,但因所見是黑白影本且圖片有縮小,無法確定郵戳是否完全相同,(圖25)片因上項幾種因素頗值得懷疑,且是否就是仿自該片也有可能,還期待更多的濟南實寄片出現,真相即可明朗及水落石出了,另即是一般「總包發售」片均是在原加蓋地區使用(即天津加蓋就在天津使用),但也確是有在非原加蓋地區使用的特殊案例存在,但此種案例相當罕見,尤其是目前造假的技術越來越高明,偽品也確是較早期為多,郵友還是不得不慎重提防,提防的方法及原則請参考個人書內的介紹,在此不再重覆介紹,其實有些有問題的片,己存在甚久的時間、且可能是早期郵商的傑作,個人早期曾看見一張新片而未買,後發現出現在2001.11.25日的SPINK拍賣,該期拍賣內有英國普萊斯德先生的明片專集付拍,後面另有一些附加的明片同時付拍,此部份應不是普萊斯德先生的郵品,其中有一項編號為3323片(圖26),說明為清一次未使用新片,但背面加蓋印刷文字說明在寧波、地址也是寧波(明片正面左下角也印刷有寧波地址字樣)寄上海,在郵資符誌處斜蓋「SOLD IN BULK」字樣,個人早期看見該片的左下角「寧波」字樣就放棄購買了,因為寧波並没有加蓋總包發售片,且該加蓋字體有疑問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後該片成交價含15%佣金為港幣2300元,收集的過程中難免有「交學費」換經驗的記錄,如何交得少、甚至不交,就看每個人的學習態度、努不努力、有無多看郵刊(不是只有看,而是用心及體會文中的涵意,真正懂了才算有看),通常郵友捨得拿500元去買郵品,但要拿500元去買郵刊,就捨不得或覺得划不來,但如果能從每一本郵刊中獲得一點郵識,積少成多只要比别人多了解一些,機會來臨時即可買到别人不知道的好郵品或撿漏成功,只要買到一件好郵品或撿漏一次,可能就值回全部書價,甚至超過更多的。
(圖13)
(圖14)為美國ebay於2008.7.11日結標的拍賣,清四次片銷上海1908.3.2日中英文小圓戳寄當地,(圖15)為郵戳放大圖,底價為149元美金,因無人投標而流標,不知是因覺得訂價貴了、還是郵友有注意到其銷戳日期、或發覺似乎有疑問均有可能而流標,多年來所知清四次片的最早使用日期為1908.4.16日,個人曾於2008.7.22日完稿一篇「清四次片的最早使用日期」,並隨即刊登於個人部落格內,其主要內容為【近期先後有郵友來信及附圖問及清四次片,均跟清四次片的使用日期有關連性,除發現一張超前日期使用的偽片外(將為文另行探討),另要問的即是1908.4.16日是否為清四次片的最早使用日期?個人曾在1996.10.5日下午3時在中華集郵會,撰稿講述「中國明片慶百年、身世如謎費猜量–談大清各版明片待考證的身世」一文,後刊登於中華集郵會中華民國分會、會友通訊雙月刊第30期(1996年10月)內,該刊早期印製不多至今購買不易,因此相信很多郵友都沒有看到此篇郵文,個人也未刊登在我出版的書內、部落格內,在當時該文內就己介紹1908.4.16日為所知最早使用日期,乃是根據美國「POSTAL STATIONERY OF CHINA,IMPERIAL AND REPUBLIC TO 1949」一書內的記載,而該書引用的資料,乃是英國「Lionel Prescott」普萊斯德先生的明片郵集收藏,後普萊斯德先生的明片郵集,在2001.11.25日的香港「SPINK」公司拍賣,其拍賣目錄中編號第3098項即是該片(圖16),参考價訂為港幣1萬至1萬5千元,最後該片成交價為2萬7百元(約合台幣8萬多元),即是因該片為最早使用日期的身份而有此高價,相信很多郵友都未看過該片的真面目,也不知道此段典故,現在此重新介紹給郵友参考,另也把個人當時所寫該文在此重新刊登,提供給有興趣的郵友参考。】,而(圖14)片為新出現的超前使用片?由其所銷上海戳來看,感覺其墨色似乎太黑太新、郵戳邊框似乎也粗了一些,也有可能是銷戳的油墨擴散的關係,郵局銷蓋郵戳的油墨是專門調製的,其作用即是不會擴散及易吸收,而一般市面上的油墨則較水性,銷蓋時易擴散,對一些精細的文字及圖案往往銷蓋不出來,或是變成模糊一片無法一一突顯出來,且老油墨或經過歲月痕跡的郵戳,其墨色均是黑而暗沉,而新蓋的郵戳其墨色均明顯較黑且較亮,另其上海英文拼音跟相同郵戳相比,其字體也稍有不同,是否因上項諸多因素或郵友越來越聰明了,而導致無人投標就不得而知了。
在「郵史研究」第3期,「大清明信片之王~談清三次雙片」一文刊出後,感謝國內外的許多郵友,在信中、電話中給予不少指正及提示,也有郵友直接了當的詢問清三次片的版式、價格等,另接到美國郵友來信提供影印,日本水原明窗先生當時還未出版的「華郵集錦」第7、8冊,書內刊載的清三次右摺實寄雙片影本,另英國「STAMPS from OVERSEAS」第106期拍賣目錄1992年11月12日截標,其中第562項也出現一張清三次右摺實寄雙片付拍,這些因素促使我再寫一篇為續,希望能夠更完整、更清楚的表達清三次片的種種情況,提供給郵友們參考。
由於清三次片的急於推出,在1907年初期使用存世的清三次片雖較多,但還是彌足珍貴的,目前所知英國Mr.Prescott擁有單、雙片首日片,曾發表郵文於英國倫敦中國郵學會雙月刊,C.P.S.L.之「Journal of Chinese Philately #176, June,1975」,同時也證實清三次片確是於1907年10月1日首日使用,香港鑑珍有限公司第24期拍賣目錄,於1992年10月31日截標,其中第407項有一張清三次片銷上海書信館1907年10月1日首日戳(附圖1)付拍,該片由於底價甚高,且郵資不符合多貼了一枚蟠龍16分票,事後非常可惜並未拍出,個人收集到最早日期的則為重慶1907年10月8日寄德國片(附圖2),除10月份實寄使用較少見外,11月、12月份的實寄片則較多,此外除1907年實寄片整體來說還是不多,較常見的則為1908、1909、1910年為主,超過1911年之後使用的則較為少見。
綜合上述的結論,清三次單片的版式如果詳分相當複雜,韓目所列116mm、118mm、120mm三種太過簡單,日本水原明窗先生在新出版的「華郵集錦」第7、8冊內,清三次單片只簡單分為兩種版(附圖5),此分版方式大概源於美國W. R. RANKIN氏在「CHINACLIPPER」內郵文所介紹的三種版式(附圖6),個人認為美國胡漢樞先生在1980年左右時,胡氏在其「前清及民初郵政明信片」專集內所做的研究最為徹底,當時胡氏對清三次片的分版很細,也許有人不以為然,以為大可不必如此,但時至今日來看,當時的分版方式不但正確經得起時間考驗,且證明當時的分版方式是對的,目前從出現的清三次片郵品、資料來看,不論何種版式都逃不出這個分類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