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ze=+1] 在上海警察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曾留下过无数的历史印记和片段。那些如今早已淡出人们视线的“消逝图景”,或散落于一幅泛黄的老照片,或佚失于一幢锈蚀的老建筑,或潜藏于一页年近“古稀”的老档案,向我们传达着这样或那样的信息。 壹 体系庞大 中国有完整意义的警察和警察机构始于上海租界。1845年,上海道台宫慕久公布与英国驻沪领事议定《上海土地章程》,作为英国永久租用上海土地的宪章,至1899年英租界面积扩张为3.3万多亩。英国开辟租界后,美国、法国相继委派驻沪领事,向上海道台施压,建立了美租界、法租界。 1854年7月,英美法三国驻沪领事成立共同管理租界的行政机构——工部局,设道路、码头和警务委员会。聘用香港资深警员克莱夫顿担任巡捕房督察员,另外聘用29名巡捕,租借一座民房作为督察员及巡捕用房,开始组建工部局巡捕队伍和建置捕房。1855年工部局得到上海道台的资助,开始建造公共租界第一所捕房,即中央捕房,位于当时的河南路14号。1863年7月,英美租界合并,工部局设警务处,由正副督察员指挥巡捕。1865年,中央捕房经过多次扩建,除办公用房外,还设有巡捕宿舍、阅览室、弹子房、卖品部及生活设施,另外附有10间牢房。嗣后数十年间随着公共租界当局越界筑路而面积的不断扩大和租界内人口不断增多,警务处机构也由简到繁,其领导的甲、乙、丙、丁四个警区,分别管辖中央捕房、老闸捕房、成都路捕房;新闸捕房、静安寺捕房、戈登路捕房、普陀路捕房;虹口捕房、汇司捕房、狄思威路捕房、嘉兴路捕房;杨树浦捕房、榆林路捕房、汇山捕房等14所巡捕房,形成一个庞大的巡捕房体系。 1890年,工部局董事会批准建造新的中央捕房,地点选在河南路福州路转角处公共租界中区168号册地,占地4.25亩,建筑设施包括西籍巡官、巡长、探长及巡捕用房,印籍巡长和巡捕住房,华籍巡长、探员、华捕用房,可容纳140人左右,另设可关押70人的牢房18间,关押乞丐的牢房3间。新捕房于1893年7月17日正式落成,8月20日投入使用,耗资7.6万两。 1931年工部局购得位于江西路西面福州路租界中区124号地块(即今福州路185号)计3.991亩,筹建新的中央捕房。新建捕房设计为4幢高层建筑,北边一幢办公大楼,面临福州路,底层至六层为管理处办公室,七至八层为俱乐部和游艺室,九层为无线电及电话室。南边一幢底层至二层为羁押室和办公室,三层为宿舍、餐厅,四至八层供有眷属之西籍警员使用,西面一幢底层至七层为华捕宿舍。新捕房1933年初动工,1935年春竣工,耗资百余万两,建成后工部局警务处不少部门均集中于此,原捕房于1935年4月拆除。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入上海租界,扶持汉奸组成伪警察局。1943年,汪伪政府先后接收法租界公董局警务处和公共租界工部局警务处,合并于汪伪上海特别市警察局。中央捕房成为汪伪警察局总部所在地。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市政府任命宣铁吾为局长,接管汪伪上海特别市警察局,改称上海市警察局,局址为福州路185号,原公共租界中央捕房。解放后,在原地址成立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安局。 贰 斗殴时生 1920年,法租界公董局在法商电车公司(今重庆南路、徐家汇路口)内建一专供法捕、法兵休闲之俱乐部。由于双方杂处,时生斗殴,遂划分为二,捕房单独成立俱乐部。嗣后,会员增多,房屋不敷应用,由公董局出资,在爱麦虞限路47号(今绍兴路9号)购地建造新厦,1933年新厦落成,法租界捕房俱乐部迁此。当时除华捕外,西捕不分等级,凡缴纳会费者为俱乐部成员均可入内。俱乐部内有图书馆(法文藏书3000余册)、弹子房、酒吧间、礼堂、舞台等设施。俱乐部设董事会,每年至少召开董事会和会员大会一次。配有财会、图书管理员、西崽、门卫等16人。1943年,日伪政权“接收”法捕房,法人挂出“法国领事警察俱乐部”牌子,日伪警局未及过问。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上海市警察局在此设立警察博物馆和警察俱乐部。警察俱乐部位于警察博物馆楼上,系国民党党政军警及社会各界活动场所。1947年10月6日,国民党上海市党部曾于此举行欢迎张治中、蒋经国的茶话会,吴国桢、方治等200余人出席。同月20日,上海义务刑事警察于此举行成立一周年纪念暨第二期学员毕业典礼,吴国桢、宣铁吾等到会。 上海解放后,经军管会接管,移交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安局警务学校,在其设立军乐队,曾代表市公安局参加各类重大节庆活动和文艺表演,后由市政府统一划归文艺院团。 叁 警物馆藏 上海是中国博物馆的发祥地,1868年,法国人在上海创建的自然历史博物馆(后改名为震旦博物院)乃是中国第一座博物馆。到1949年,上海先后建立过5个博物馆,其中震旦博物馆、亚洲文会博物馆(后改名为上海博物馆)为外国人所建,上海市博物馆(后改名为上海市立博物馆)、警察博物馆、中华医学会医史博物馆为中国人自建。 中国第一所警察博物馆——国民党上海市警察局警察博物馆创建于1947年元旦(1946年5月4日开始筹建),馆址设于爱麦虞限路47号(今绍兴路9号)原法捕房俱乐部旧址一楼。馆长先后由早年留日研究警政的专家阮光铭、赵益谦担任。博物馆制订了《警察博物馆组织规则》、《警察博物馆办事细则》等规章制度,并不遗余力地向各国驻沪领事署、国内外省市机构、上海各处、局内各部征集中外警察史料、警政资料,以及行政、刑事、消防等方面的警察文物,拥有近2千件与警政有关的枪械、凶器、毒品、伪造证件、药品、假钞、赌具、走私用伪造器具、窃贼用各种器械和官警制服等藏品,其中大多为租界捕房及各警局历年破案缴获。陈列还包括科学侦查和犯案统计。1947年7月在上海警察教练所内扩充第二陈列室,年内全市员警3188人次参观博物馆。 上海解放后,警察博物馆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安局警务学校接收,曾多次举办展览,在警察教育、学术研究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1953年警察博物馆停闭,馆藏文物移送江宁路市公安局行政处仓库保管,后由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接管。 肆 几经易名 原为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所属的巡捕医院,于1932年11月设于华德路(后改称长阳路)197号,专为诊疗工部局所属机关的伤病员警。院务由西人主持。医院建筑宏伟、设施先进、疗效显著,在租界时代属于市内颇具规模实力和声誉的医疗机构。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伪商定“接收”上海公共租界,巡捕医院由日本人接管,易名为警察医院,隶属于伪上海特别市第一警察局。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派员接收,于1945年9月更名为上海市警察局警察医院,院长唐仁缙。1945年10月,接收爱麦虞限路49号(今绍兴路11号)原法租界巡捕医院,设立警察医院分院。全院(包括分院)从事医务事务的职员107人,工友49人,可容纳床位300只。1949年6月2日,军管会代表朱伟等接管警察医院,改称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安局警察医院。院长仍由唐仁缙担任,朱伟为政治协理员,负责人事管理、政治思想教育、组织工作。全院下设秘书股、供管股、内科、外科、眼鼻耳喉科、肺科、药剂室、化验室,主要收治员警和犯人中的病患者。当时总局隶属50余家单位,前来就诊人员众多,为方便各区员警就近医治,另设新成门诊所、公安学校门诊所、浦东门诊所。1951年1月,警察医院更名为公安医院,同时在原绍兴路警察医院分院成立公安医院第一分院,将肺科归入该分院,并增设妇产科。8月,上海监狱医院划并公安医院,成立公安医院第二分院。1957年10月,为合理安排全市医疗力量,充分发挥医卫潜力,经批准,将市公安局所辖之公安医院移交给上海市卫生局。同年11月,正式办理移交手续。公安医院第二分院改为上海市监狱医院,由市公安局劳改处直接领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