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上海电报的历史 [打印本页]
作者: 集邮集邮 时间: 2008-8-23 22:28 标题: 上海电报的历史
1837年,美国人莫尔斯发明了用电码传递信息的电报机,由此电报技术在欧美国家得到迅速传播和发展,并成为一新颖快捷的通讯方式。
上海开埠后,电报技术随洋人的来到也进入上海。1868年,美商旗昌洋行擅自在上海建成第一条陆上电报线路,全长二英里半。1870年6月,丹麦大北电报公司在外滩南京路5号成立远东公司和上海站,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外商电信机构。半年后,他们又擅自敷设由香港通达上海的电报水线,秘密将电报线引进公司报房内,不久便公开营业。这是外国入侵我国的第一条电报水线。从1883年起,英、美、德、日等国又相继在上海设立电信机构,经营电报业务,上海逐步成为中国的国际电报通信网中心。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军事、外交的迫切需要,在一批有识之士的不断呼吁下,清政府批准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的奏请,于1880年10月在天津成立津沪电报总局,开通天津至上海电报线路。这是中国自办电信事业的开端。津沪电报陆线全长3075华里,沿线设8个电报局,于1881年12月28日正式对外营业,人工发报速度为每分钟20-25个汉字,按照路途远近制定收费标准,从上海发往苏州的电报每个字银元一角,这在当时相当于16斤大米或30个鸡蛋的价钱,可见电报收费之昂贵。
1884年春,电报总局由天津迁至上海。当年,上海通向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湖北、四川以及直达北京的电报线路相继开通。《申报》的新闻记者已开始使用电报,从北京直接向上海拍发新闻专电。
至1911年,由上海开通的有线电报线路达21条,形成北至京津、西至汉口、南至广州的三大长途干线,基本建成国内电报通信网,上海由此成为全国电报通信的中心。
19世纪末,西方发明的无线通讯新技术传入中国,外国侵略者在中国境内遍设无线电台,在上海就有日、美、法、英等国的军事、商业、文化电台10多处。孙中山先生在1918年至1919年间旅居上海时曾提出设想,要在上海建立中国第一座国际电台,以挽回我国国际通讯主权。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即开始在上海筹建国际电台。1930年12月6日,真如国际无线电大电台举行隆重的开幕典礼,正式开通上海至旧金山的直达无线电报线路。当天,中美两国元首、外交部长、交通部长均互致贺电。
至1937年抗战前,真如国际电台已先后开通巴黎、柏林、伦敦、莫斯科、东京等国际直达无线电报线路13条,基本形成我国自办的国际通讯网。
作者: alainfang 时间: 2008-8-24 11:47
每个字一角银元
真贵呀.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08-8-24 11:50
新中国初期一样很高。高得不能想像的!
作者: alainfang 时间: 2008-8-24 20:51
好像当时赫德同英国联系都很少使用电报.估计还是电报价格太高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08-8-24 20:56
但中国大龙中文珍封却与电报有关
作者: alainfang 时间: 2008-8-25 09:09
麦会讲讲吧,大龙封和电报的故事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08-8-25 11:02
故意太长,而且我早写过文章了。你到百度探索一下应该还有。
作者: alainfang 时间: 2008-8-26 09:30
在存世的海关邮政中文封中,有8件是天津电报局寄北京贴大龙邮票封,以后有数件同类电报封却只盖海关公文戳记,以“免费”方式寄递。
这些电报封实物,从公历1882年5月5日至1883年6月15日,仅跨时一年多。为何其存在时间如此之短?这要了解一下我国的电报发展史。
我国最早的电报线路,于1877年8月18日首先在台湾动工兴建,同年10月11日完工。电报线全长95里,这是我国近代电信史的新开始。
1879年3月,北洋大臣李鸿章迫于政治形势,决定兴办中国第二条电报线路,由大沽口至天津,史称“津沽电报”。
到了1880年,李鸿章为沟通南、北洋联系,于同年9月16日发出《请设南北洋电报局奏折》,18日光绪皇帝批准李的请示,李鸿章即于同年10月在天津设
立电报总局,并委托外商大北电报局代为订购相关器材,次年4月即从上海、天津两地同时开工,至12月24日全长3075里的津沪电报线完工,并在天津紫竹
林、大沽口、济宁、清江浦、镇江、苏州、上海七处设立电报分局,于12月28日正式营业,且免收报费一个月,以作宣传。1882年4月,津沪电报由官办改
为官督商办。贴有大龙邮票的电报公文封,即是官督商办后才产生的。
由于津沪电报尚未通达当时的政治中心——北京,故上海发往北京的电报,就要靠天津以“邮转”的方式传送,著名的大龙中文电报封,即是此段历史的证明。
存世的“天津大龙中文电报封”均为沪发至津的电报,再由天津邮送至北京,津京之间,邮路当天可达。至于为何未见有1883年以后的此类公文封,原因是稍后北京已开通至沪的电报线路,不用经津局转发。
至于稍后出现的电报公文封(贴票封最迟为1883年1月18日,公文戳封最早为1883年4月26日),不再贴用大龙邮票,是因为海关税务司署自1882
年12月22日发出通札,规定海关免费公文戳记可用于公务,也可用于海关关员的私人函件。而电报局与海关关系密切,收件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又是海关的
顶头上司,故当启用海关公文戳记后,海关以“免费”方式代运天津电报局函件,自在情理之中。
附图选自《中国邮票博物馆藏品集·清代卷》,图1为贴用大龙邮票的中文电报封,图2为盖“公文免费”戳记的中文电报封。
图1 图2
作者: alainfang 时间: 2008-8-26 09:30
麦会的文章,百度搜索出来的.
作者: 集邮集邮 时间: 2008-8-26 18:59
谢谢方兄的补充。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08-8-26 23:35
其实海关邮史很好玩也值得研究。我很想花时间去做这学问,可惜没有经济利益,我花再多时间也没有这方面的回报,先放一边了!
欢迎光临 华邮网 (http://p1878.com/bbs/) |
Powered by Discuz! 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