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袖交刘少爷 [打印本页]

作者: edvardtin    时间: 2011-11-1 01:40     标题: 袖交刘少爷


作者: 清邮路    时间: 2011-11-1 01:54

这个地址到底有多少不同姓的老少爷们儿?
作者: edvardtin    时间: 2011-11-1 02:28

这个地址到底有多少不同姓的老少爷们儿?
清邮路 发表于 2011-11-1 01:54



    据说是清版群租房了。
作者: 清邮路    时间: 2011-11-1 02:53

最常见的倪姓、金姓等等,假以时日不要弄出个百家姓,最后谜底揭晓,原来泥城桥14号是72家房客的出处
作者: parisiica    时间: 2011-11-1 05:10

最常见的倪姓、金姓等等,假以时日不要弄出个百家姓,最后谜底揭晓,原来泥城桥14号是72家房客的出处:shutu ...
清邮路 发表于 2011-11-1 02:53



    内部資料顯示,其實只有男爵先生一家頭,是爲了集郵需要,搞出72家房客
作者: 清邮路    时间: 2011-11-1 05:29

内部資料顯示,其實只有男爵先生一家頭,是爲了集郵需要,搞出72家房客
parisiica 发表于 2011-11-1 05:10



    哦,这样一讲我明白一点点了,这个袖交就是袖子管交到袖子管
作者: parisiica    时间: 2011-11-1 05:40

哦,这样一讲我明白一点点了,这个袖交就是袖子管交到袖子管
清邮路 发表于 2011-11-1 05:29



聽説男爵先生老歡喜着假領頭,沒袖子管
工部郵品存世最常見個是*男爵郵品*,其中少數是實寄個,其他確實是從*袖子管交到袖子管*
作者: 清邮路    时间: 2011-11-1 06:05

这时候,出来的可能是节约领的阿哥,叫做:袖套
作者: parisiica    时间: 2011-11-1 06:46

回复 8# 清邮路


   
作者: 清邮路    时间: 2011-11-1 06:59

哈哈,时尚啊
作者: TK    时间: 2011-11-1 07:59

聽説男爵先生老歡喜着假領頭,沒袖子管
工部郵品存世最常見個是*男爵郵品*,其中少數是實寄個,其 ...
parisiica 发表于 2011-11-1 05:40


难道是了?
作者: 阮秀佑    时间: 2011-11-1 08:15

B. D. G. 娘娘腔, 非断莫属.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11-11-1 08:16

好东西
喜欢的
作者: edvardtin    时间: 2011-11-1 08:57

B. D. G. 娘娘腔, 非断莫属.
阮秀佑 发表于 2011-11-1 08:15



    此人有没有做福州的封呀?
作者: edvardtin    时间: 2011-11-1 08:58

好东西
喜欢的
麦国培 发表于 2011-11-1 08:16


好的买不起,只能买个垃圾的充数。
作者: 香港內詳封大王    时间: 2011-11-1 09:47

只見過一屋子不同姓的娘們,還沒見過這麼多純爺們擠一起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11-11-1 10:10

我也有
作者: 阮秀佑    时间: 2011-11-1 12:31

此人有没有做福州的封呀?
edvardtin 发表于 2011-11-1 08:57


有的. 见过5件贴不同面值福州商埠票的封. 我手上就有件贴10分寄泥城外地址的. 好像大龙兄那里还有2分和6分各一件.
作者: 阮秀佑    时间: 2011-11-1 12:33

只見過一屋子不同姓的娘們,還沒見過這麼多純爺們擠一起
香港內詳封大王 发表于 2011-11-1 09:47



    所以才称之为"断"嘛. 男爵是十段之断.
作者: edvardtin    时间: 2011-11-1 22:53

有的. 见过5件贴不同面值福州商埠票的封. 我手上就有件贴10分寄泥城外地址的. 好像大龙兄那里还有2分和 ...
阮秀佑 发表于 2011-11-1 12:31



    有半分的吗?
作者: parisiica    时间: 2011-11-2 04:24

本帖最后由 parisiica 于 2011-11-2 04:25 编辑

拆遷 一家門儕從上海搬到鎮江去了  

001.jpg

图片附件: 001.jpg (2011-11-2 04:23, 33.94 KB) / 下载次数 47
http://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490309&k=f6b4db6b5500d00e2b7461334e3833c6&t=1719370114&sid=b77Hz4


作者: edvardtin    时间: 2011-11-2 04:28

有没有单贴半分的,对剖的也行呀
作者: 阮秀佑    时间: 2011-11-2 04:43

没有见过贴1/2分福州票寄上海城外的封.
福州寄上海正常应贴1分邮资. B.D.G的DIY封没有以印刷品寄出的. 这私密偏好能佐证他就是那个年代的在华洋人中的"断"#1吗? 而这一楼的刘少爷可能是他养的"幼齿(you-key)".
作者: edvardtin    时间: 2011-11-2 05:16

上次出价2万5买福州半分的没有买到,看看有没有便宜的袖交封。
作者: edvardtin    时间: 2011-11-2 05:16

拆遷 一家門儕從上海搬到鎮江去了
parisiica 发表于 2011-11-2 04:24



    死戳了,
作者: 清邮路    时间: 2011-11-2 05:28

那是个少爷群居的地方,那个老爷早就知道百年后会有人收集的。
真是春江水暖他先知
作者: parisiica    时间: 2011-11-2 05:37

回复 24# edvardtin


    01.jpg

图片附件: 01.jpg (2011-11-2 05:37, 16.68 KB) / 下载次数 50
http://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490310&k=8aed78fb87b1dac3ab4abd045a287bb8&t=1719370114&sid=b77Hz4


作者: parisiica    时间: 2011-11-2 05:40

本帖最后由 parisiica 于 2011-11-2 05:43 编辑
那是个少爷群居的地方,那个老爷早就知道百年后会有人收集的。
真是春江水暖他先知
清邮路 发表于 2011-11-2 05:28



    我个人更加歡喜德國巴登巴登個"貓"先生封
作者: 阮秀佑    时间: 2011-11-2 07:34

那是个少爷群居的地方,那个老爷早就知道百年后会有人收集的。
真是春江水暖他先知
清邮路 发表于 2011-11-2 05:28



    应该是:春江水暖断先知?

据说男爵落魄出使中国, 与沙皇和柴可夫斯基之眉来眼去有关. 和柴可夫斯基一样, 男爵一生都充满了痛苦的挣扎,柴可夫斯基把情感反映在他的音乐里,尤其是晚期的交响乐作品中, 而男爵则把情感反映在他的邮集里, 特别是那些泥城外14号新沙逊住宅的工部邮品中.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11-11-2 08:23

上海有个麦老爷收的要开拍了
作者: edvardtin    时间: 2011-11-2 08:23

回复  edvardtin
parisiica 发表于 2011-11-2 05:37


大清半分就缺广东减资了。要工部对剖的,直剖也行。大清的先不要。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11-11-2 08:35

广东减资前几千出来十来个
但品相不好
我买了一二个
作者: edvardtin    时间: 2011-11-2 08:39

广东减资前几千出来十来个
但品相不好
我买了一二个
麦国培 发表于 2011-11-2 08:35



    有钱人呢。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11-11-2 08:45

打快了
是前几年出来
我买了个火车的
但有大牛认为是不对的
亏大了
我花大价买进的
作者: edvardtin    时间: 2011-11-2 08:47

三水还有比您更大的大牛?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11-11-2 08:50

回复 35# edvardtin


    好像是你台湾偶像曾说过
但我忘记是不是他说的了


作者: 肖万里    时间: 2012-5-24 11:42

本帖最后由 肖万里 于 2012-5-24 11:56 编辑

印度孟买英籍犹太人巨商“老沙逊”大卫之孙——雅各布•沙逊,于1877年在上海设立“新沙逊“公司,是年10月,以8万两白銀购买了琼记洋行位于泥城浜的一块地产,建造了两幢二层楼的小洋房,称为姊妹楼。当时因周边较荒僻,故显得别致出众,大家称之为“沙逊的宅子”。其地址为“ 14   Bubbling well, Rd ”——静安寺路14号(1862~1945),其后改为南京西路。提请注意的是,它不同于日后其侄子“跷脚”维克多建造的“沙逊大厦”(今和平饭店北楼)。
在上海,京茨堡与雅各布•沙逊同为犹太人,很快熟稔,并租住在了沙逊的姊妹楼其中一幢里。
呵呵,仅只居住京茨堡与仆役,并无其他老少爷们。
——引自拙邮文“京茨堡与沙生宅”
作者: 肖万里    时间: 2012-5-24 11:51

本帖最后由 肖万里 于 2012-5-24 17:22 编辑

当年上海有“泥城”这一称谓,缘自于1854.4.4.商团与清军在护界濠沟处的一场战争,一战地记者采访一洋商勇为什么打起来了(应该共同对付太平军才是),那商勇看着自己的一双被烂泥污染的腿嘟嚷着这是一场泥脚(Feet)之战,那排字工弄不懂泥脚什么意思,就自作主张把Feet 改成了Flat,第二天“北华捷报”赫然登载出“泥城之战”……从此那块护城{界}河地方称为泥城浜了。
这位仁兄居然在镇江和芜湖等其它商埠也臆造了个同样泥城的地址,而且对14号情有独钟,并也袖交……其实并非各商埠租界都设置护城(界)濠沟的,当然也不会有沙逊的宅子。
封上收信人的姓氏就多了,如金,王,胡,麦,奎,廖……老爷或少爷等。
寄信只写了从某地托付,无名也无详细地址。几乎差不多的时间同时寄出,且几个地方相距甚远,可谓分身有术。
愚意以为它们绝大多数是赝品,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其中曾有过真正的中文实寄封。
作者: 肖万里    时间: 2012-5-24 12:03

这些可能是京茨堡的集邮品,原来都是空白的,作伪是他人所为,画蛇添足了。
作者: 肖万里    时间: 2012-5-24 12:03

本帖最后由 肖万里 于 2012-5-24 12:09 编辑

当年,京茨堡的收信方式主要有两种:

其一:仅写Shanghai,无须写详细地址,若本埠寄出,连上海都省去了。(图23)均可收到。因为京茨堡根据上海工部书信馆的规定,租用了一个专用信箱(每年交费10元,由自己上书信馆开箱收取。)。所以完全放心不会遗失。

京茨堡喜欢自制集邮品,而且为了便捷,他专门刻制了一个自己的名章“Baron Gabriel de Gunzburg”,盖在发给自己的信封和明信片上,交寄,给自己收。值得一提的是,此方式虽属集邮品,但在当时来看,也确实经过实寄……
作者: 杜邦    时间: 2012-5-24 12:08

回复 27# parisiica

看上去很不错
作者: 肖万里    时间: 2012-5-24 12:10

其二:是寄给京茨堡租住的沙逊住宅的地址——“14   Bubbling well, Rd”或者“Sans Souci Terrace, Shanghai”这个地址。上海书信馆的分拣人员(设置有二名,华员,精通外文。)往往把它翻译成”沙生宅“和“沙逊的房子”,用鉛笔写在封片上,以方便不识洋文的邮差送递。(图5和6)
这些信件大多是京茨堡的友人寄出。
……
作者: 杜邦    时间: 2012-5-24 14:51

回复 42# 肖万里


   学到了,似乎以前在赵涌论坛上有个很出名的版主也叫万里,不知是否兄台
作者: 肖万里    时间: 2012-5-24 15:46

回复 43# 杜邦


    幸会张兄,正是不才。不过我不是版主,只是兴之所至,参与了一段时间。现在那里较冷清了,几个老朋友都未去传帖。
作者: 杜邦    时间: 2012-5-24 16:23

回复  杜邦


    幸会张兄,正是不才。不过我不是版主,只是兴之所至,参与了一段时间。现在那里较冷清 ...
肖万里 发表于 2012-5-24 15:46



     我就说之前那边有个万里水平很高,此万里不知是否彼万里,试探一问,果真是您,呵呵,幸会,其实华邮网真是比赵那边热闹很多,还经常有猎奇以及交流的机会,万里兄来这没错。
作者: 肖万里    时间: 2012-5-24 16:56

本帖最后由 肖万里 于 2012-5-24 16:59 编辑

回复 45# 杜邦


    张兄太客气了,过奖。华邮网高手很多,办的很好。每个人都有盲点。特来学习、充电。
封背有红色汉口工部中转戳。非常好的京茨堡封,寄上海静安寺路14号,沙逊住宅。原为李文斯顿藏品。封背有红色汉口工部中转戳。(不知何故,图片传不上来了)
作者: 大龙    时间: 2012-5-24 18:51

这类封华邮网上讨论很多了,这是其中的一个

http://www.p1878.com/bbs/viewthread.php?tid=70029
作者: 大龙    时间: 2012-5-24 18:56

本帖最后由 大龙 于 2012-5-24 18:58 编辑

这是镇江工部邮局寄Gunzburg的信件。

这个邮集在1990年代获过大金奖。

图片附件: Scan 1356.JPG (2012-5-24 18:57, 89.56 KB) / 下载次数 59
http://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573663&k=53d0c25f0ea10abeb35528c88e0c0347&t=1719370114&sid=b77Hz4


作者: 大龙    时间: 2012-5-24 19:17

楼上原票主不认识中文, 却在20年前就知道这类 袖交封源于Gunzburg。

可见这类封多年前以被研究过了,最近又被从新发掘了。
作者: 大龙    时间: 2012-5-24 19:22

回复  杜邦


   原为李文斯顿藏品。封背有红色汉口工部中转戳。(不知何故,图片传不上来了)
...
肖万里 发表于 2012-5-24 16:56



可能肖兄图片太大,要140K以下才可以上传

李文斯顿是工部票里最有名气的人之一。 收集工部票,能拥有一件李文斯顿原藏品, 是件非常荣幸的事。
作者: 肖万里    时间: 2012-5-24 19:33

本帖最后由 肖万里 于 2012-5-24 23:31 编辑

1990年左右就有邮商知道我收集商埠邮品,曾寄给我几件此类中文京茨堡封复印件,而且价格不菲。由于不知道真假,所以没买。显然这批东西早就存世了。
tn.jpg 怎么这么小图啊,本想让麦会开心一下的——寄给麦老爷的袖交封,用法文制作的贴片。不知是否出自大龙兄说的金奖邮集?

图片附件: tn.jpg (2012-5-24 20:06, 3.8 KB) / 下载次数 48
http://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573680&k=f03fba7ca82b60bc26b04c83e87edf7c&t=1719370114&sid=b77Hz4


作者: 肖万里    时间: 2012-5-24 23:18

本帖最后由 肖万里 于 2012-5-24 23:24 编辑

呵呵,没传上图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12-5-25 09:03

麦老爷的早已见过
这批东西蛮多的
作者: 大龙    时间: 2012-5-25 18:49

用法文制作的贴片, 有个高少爷的。

图片附件: Scan 855.JPG (2012-5-25 18:49, 113.1 KB) / 下载次数 53
http://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574235&k=d3e93f709b29d2f4cbfc60aae74a19a4&t=1719370114&sid=b77Hz4


作者: 大龙    时间: 2012-5-25 19:06

镇江工部邮局寄Gunzburg的信件, 证明Gunzburg在镇江工部邮局, 有预付的购买邮票的存款。

而Gunzburg有关的挂号封(很多是免票的公事挂号封), 一般是把卖给Gunzburg的邮票寄发。

由此看来,这些袖交封, 可能是Gunzburg的师爷事先填好地址,再由各地工部邮局代寄的了。
作者: 清邮路    时间: 2012-5-25 19:07

我只提一个问题,这类东西,有见是有投递员小戳,也有没有的。
认定实寄是否必须带邮递员戳?
我个人认为,只要邮资邮戳郵程解释得通,即使没有邮递员戳,也可以认为是实寄。
大家来探讨
作者: 大龙    时间: 2012-5-25 19:32

还有一个小发现。

1套邮票数量少的话,如烟台5张1套, 同一面值票最多可到3个同样的封。 1套邮票数量多的话, 如福州, 同一面值票最多2个同样的封, 甚至就一个。Gunzburg事先不知道1套邮票几枚。
作者: edvardtin    时间: 2012-5-25 22:10

按照美国邮政的规定如果地址上面没有这么人名,邮递员可以不投递。
作者: 清邮路    时间: 2012-5-25 23:14

不是这个地址的怎样来解读?
作者: 肖万里    时间: 2012-5-25 23:47

本帖最后由 肖万里 于 2012-6-6 18:17 编辑

回复 55# 大龙
大龙兄的“师爷”说有新意,尚可作进一步探讨。如果单独从镇江,甚至其它商埠,寄给上海泥城沙生宅址的话,此推断可以成立。但有不少寄给外埠同一地址,那怎么会收到呢。收信人写姓或名的译音,高或金老爷即可,何故无中生有那么多不同姓氏的老少爷们来,似大不敬。

京茨堡大可不必要师爷代劳,他在上海书信馆有专用信箱,他可把盖上私章,收信地址写上海的信封套寄给外埠书信馆,就行了。

愚意以为,这些袖交封原先应是真的集邮趣味品,中文字是后来他人补写上去的。有不少还补了落地戳。如果是其师爷补写,那只能说京茨堡不幸顾了位不谙邮政事务的师爷,也玷污了自己的名声了。可叹。
作者: 肖万里    时间: 2012-5-26 00:14

本帖最后由 肖万里 于 2012-5-26 00:44 编辑

大龙兄展示的镇江书信馆给京茨堡的信,是难得的极具研究价值的宝贵资料。由此可见他与其它商埠书信馆有类似商定。这可能推翻了我原来的另一种揣测。谢谢您。
因见京茨堡封中有不少重庆、宜昌、汉口等远离上海的商埠实寄封,书写的英文,也不乏少数中文封,中转戳和落地戳都无懈可击。由此我联想到了宾斯船长。可能京茨堡与他有同好——商埠邮品,为此拜托他或购买了他此类集邮品。不知此揣测妥否?
作者: 肖万里    时间: 2012-5-26 00:46

本帖最后由 肖万里 于 2012-5-26 01:14 编辑

宾斯(COPtohi Robert Billns)英国人。 约1890年前后,宾斯来到中国,担任“吴淞号”轮船船长,行驶于长江,往返于重庆至上海之间。 宾斯是位集邮家,利用职务之便,每当轮船靠岸,他便去当地邮局购买邮票,还不断往各地寄信,获得实寄封。 19世纪未长江沿岸不少地方都设立了书信馆,一如上海、芜湖、镇江、九江、汉口、宜昌、金陵、重庆等地。这些地方的书信馆都曾发行过商埠邮票,真正用于寄信的极少。但是,宾斯遇有商埠邮票发行,必然要寄出不少实寄封给邮友或自留、据说每次至少都寄5份。20世纪30年代,_上海集邮家周今觉所获得的那套商埠邮票实寄封,绝大部分出自宾斯之手。

周邮王的商埠邮集传给了周炜良,周炜良去世后,此邮集于1997年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了,珍品累累。
作者: 大龙    时间: 2012-5-26 08:12

本帖最后由 大龙 于 2012-5-26 08:16 编辑

宾斯: Binns.

宾斯封仅见到5种:

万寿票封镇江寄广州。

镇江票/片寄上海。

烟台寄上海。

重庆寄上海。

汕头寄上海。

宾斯本人是轮船船长。 镇江, 烟台, 重庆, 汕头都是港口。所以可能都是宾斯本人在以上邮局寄给自己的。
作者: 大龙    时间: 2012-5-26 08:26

万寿票宾斯封, 是最早的万寿封,价格最贵, 最近一件卖了6万港元。

关兄一书记录有21件。其中中国邮政博物馆收了6件。

图片附件: Scan 751.JPG (2012-5-26 08:26, 86.76 KB) / 下载次数 43
http://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574519&k=6054469cdf63fc9d663dea3aff97fc61&t=1719370114&sid=b77Hz4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12-5-26 08:28

有趣
作者: 大龙    时间: 2012-5-26 08:39

Gunzburg 是俄国据踞上海的外交使节。

他的邮票是通过邮购向格地邮局购买的。

Gunzburg有关的挂号封(免贴邮票的公事挂号封), 应该是把卖给Gunzburg的邮票, 由邮局寄发。 所以免贴邮票

图片附件: Scan 860.JPG (2012-5-26 08:39, 103.26 KB) / 下载次数 39
http://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574528&k=a7c54a1bc38cf40b035a4591ebbcdfe9&t=1719370114&sid=b77Hz4



图片附件: Scan 861.JPG (2012-5-26 08:39, 93.11 KB) / 下载次数 48
http://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574529&k=366d0106c7a1442cdb66a7c3523016a8&t=1719370114&sid=b77Hz4


作者: 大龙    时间: 2012-5-26 08:47

另一件同样免贴邮票的公事挂号封, 附有汉口邮局购买邮票的收据。

图片附件: h1.jpg (2012-5-26 08:47, 43.98 KB) / 下载次数 33
http://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574533&k=af1aefb4eedb7bfbb2da5d2c8af18ebd&t=1719370114&sid=b77Hz4



图片附件: h2.jpg (2012-5-26 08:47, 52.36 KB) / 下载次数 42
http://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574534&k=c756b837ea08c061cb6311380bd6a10a&t=1719370114&sid=b77Hz4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12-5-26 08:49

这二个更少见
作者: 肖万里    时间: 2012-5-26 08:56

本帖最后由 肖万里 于 2012-5-26 09:12 编辑

回复 66# 大龙
上面汉口挂号无票公函封为有力佐证,极好。    此枚汉口寄给他的也很不错。



作者: 肖万里    时间: 2012-5-26 08:57

回复 69# 肖万里


   
作者: 肖万里    时间: 2012-5-26 08:59

本帖最后由 肖万里 于 2012-5-26 09:55 编辑

回复 70# 肖万里
此枚即将开拍

   
作者: 大龙    时间: 2012-5-26 09:08

Gunzburg红条封, 由同一邮局, 不同时间寄发的,大多为同一人的字迹。

而同一时间, 不同邮局寄发的, 一般为不同人的字迹。

可见, 虽说红条信封可能Gunzburg提供, 信封上的地址却是各地邮局中的, 同一中方工作人员,在不同时间填写的。

绝大多数Gunzburg红条封, 寄信人为“从XX(邮局)付托”, 甚至还有“从烟台(邮局)金拜付”
可见, ‘付托’邮局代寄的解释是合理的。

这样也就可以解释那些寄本地的欠资封了。
作者: 大龙    时间: 2012-5-26 09:19

1893年和1894年烟台封为同一人笔迹。

图片附件: Scan 429.JPG (2012-5-26 09:18, 69.56 KB) / 下载次数 50
http://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574548&k=106dce4b65ef744988cb51b82049c86d&t=1719370114&sid=b77Hz4



图片附件: Scan 431.JPG (2012-5-26 09:18, 67.62 KB) / 下载次数 34
http://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574549&k=c0f20d3fde43059871b7a1bbb664467b&t=1719370114&sid=b77Hz4


作者: 大龙    时间: 2012-5-26 09:27

1893年和1894年汉口封,笔迹接近,和同一时期烟台封相差很大。

图片附件: Scan 914.JPG (2012-5-26 09:27, 99.46 KB) / 下载次数 52
http://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574550&k=d121b7dbd71cc1164c59e3bac1d317b7&t=1719370114&sid=b77Hz4


作者: 肖万里    时间: 2012-5-26 09:27

本帖最后由 肖万里 于 2012-5-26 09:45 编辑

回复 72# 大龙


    有相同笔迹,从不同地点,寄给不仅上海,还有其它商埠,并且地址是沙生宅的。综合起来看就有破绽了。而且明显地可见字是避开邮戳填写的。此类封出自一人之手。(似非师爷所为,那年代绍兴师爷遍布江南,一手馆阁体书法。此人书法没此功力。)

京茨堡租的沙逊小洋房,只是二层楼200来平方,他是富豪、贵族,仅够自住。绝对不会有其他中国老少爷们同住的。
作者: 大龙    时间: 2012-5-26 09:40

第一批烟台封(1893年10月),同一天寄出的,却出现二种笔迹。

右下““从烟台(邮局)金拜付”多半是Gunzburg(金)提供的样品,其它为烟台邮局的中方员工代为填写。

图片附件: Scan 429.JPG (2012-5-26 09:39, 121.09 KB) / 下载次数 51
http://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574551&k=63ad0417e998df5b697c1782e3d63cb1&t=1719370114&sid=b77Hz4


作者: edvardtin    时间: 2012-5-26 09:43

真丰富了。
作者: 大龙    时间: 2012-5-26 09:49

再来二个南京的。

图片附件: Scan 801.JPG (2012-5-26 09:49, 95.34 KB) / 下载次数 27
http://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574552&k=e599b3c1fb1c5547dbded4590d7987ef&t=1719370114&sid=b77Hz4



图片附件: Scan 858.JPG (2012-5-26 09:49, 93.34 KB) / 下载次数 38
http://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574553&k=542d646a399f08052654fe33a2bea6e2&t=1719370114&sid=b77Hz4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12-5-26 09:54

收集不少
作者: 大龙    时间: 2012-5-26 09:54

肖兄再瞧瞧,

由同一邮局, 不同时间寄发的,大多为同一人的字迹。 如烟台,不同时间, 1893年/1894年寄出的,字迹相同。

而同一时间, 不同邮局寄发的, 一般为不同人的字迹 (如烟台,汉口, 1893年寄上海的,字迹不同 )。
作者: 肖万里    时间: 2012-5-26 10:04

我喜欢南京那二件封。地址、姓(译音)、头衔,都与他相符,且邮路、邮戳都相符。
作者: 肖万里    时间: 2012-5-26 10:05

本帖最后由 肖万里 于 2012-5-26 10:18 编辑

我喜欢南京那二件封。地址、姓(译音)、头衔,都与他相符,且邮路、邮戳都相符。第二个邮资也相符,第一个要双挂号就好了。

尤其是那些瞎写的,令人喷饭,大大贬低了它的收藏价值。不过在当年京大人有如此雅兴,也太难得了。呵呵,他对上海大龙的高论,令几十年后的周炜良博士大加伐挞……
作者: 假师爷    时间: 2012-5-26 12:03

真是有意思,好玩。
作者: 阮秀佑    时间: 2012-5-26 13:22

楼上原票主不认识中文, 却在20年前就知道这类 袖交封源于Gunzburg

可见这类封多年前以被研究过了,最 ...
大龙 发表于 2012-5-24 19:17



  大龙兄为何不早说? 洋人在几十年前就知道这类封原于Gunzburg了. 害得后人继续考证.
  上个月在Interasia买到一个福州书信馆邮集. 也见类似说法. 可谓无独有偶.

Focohow.jpg

图片附件: Focohow.jpg (2012-5-26 13:22, 92.64 KB) / 下载次数 70
http://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574670&k=f24a2670d6e95f39f022fd1470030b70&t=1719370114&sid=b77Hz4


作者: 阮秀佑    时间: 2012-5-26 13:34

京茨堡租的沙逊小洋房,只是二层楼200来平方,他是富豪、贵族,仅够自住。绝对不会有其他中国老少爷们同住的
肖万里 发表于 2012-5-26 09:27 [/quote]


Gunzburg是富豪、贵族,但不见得绝对不会与其他中国老少爷们同住.
Gunzburg既是俄国断背, 养几位中国刘少爷们在沙逊住宅同住, 也不为过.
作者: 大龙    时间: 2012-5-26 19:01

本帖最后由 大龙 于 2012-5-26 19:18 编辑
我喜欢南京那二件封。第二个邮资也相符,第一个要双挂号就好了。


肖兄可能有所不知, 南京工部挂号封,目前仅见到3件, 都名花有主了。

其中一件记录于Dougan一书。

一件为著名的Bartlett旧藏。

一件可能是B.K. 购自周炜良或Livingston, 最近卖了近5万港元。   

后二件为同一寄信人。

Barlett工部票集 和 B.K.工部票集 是我历年来见到的,最好的工部票集。

B.K.是周炜良生前好友。周炜良最著名的“上海大龙”一书即为B.K. 在周炜良过世后,代周出版的。

B.K.和Dougan参与了周1996/1997年拍目的准备工作。 周炜良的精品,部分已在1997年前私下卖给了B. K. 所以没出现在周的拍目。如厦门2分票第一版版票孤品。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12-5-27 09:13

学到不少
作者: parisiica    时间: 2012-5-27 16:30

大龙兄为何不早说? 洋人在几十年前就知道这类封原于Gunzburg了. 害得后人继续考证.
  上个月在In ...
阮秀佑 发表于 2012-5-26 13:22



西方集郵界對商埠郵品頗有研究,不少Gunzburg郵品早被破譯

至於此收信地址的故事,請參照我5樓、7樓的發言

Baron Gabriel de Gunzburg 根據英語、法語的讀音,再結合各地方言的發音習慣,音譯成:奎大人,金少爺……其實收信人都是其本人
如樓上大龍先生所述,他除自己寄,也托各地郵局代寄

存世Gunzburg郵品,除部分實寄品外,其他均為*袖交*及後世僞作
作者: parisiica    时间: 2012-5-27 17:03

我只提一个问题,这类东西,有见是有投递员小戳,也有没有的。
认定实寄是否必须带邮递员戳?
我个人认为 ...
清邮路 发表于 2012-5-25 19:07



    郵遞員戳不是判斷的唯一標準,實寄品中並非每件都有
但*南爵郵品*即使一切都符合邏輯,也未必實寄,可能是*袖交*(蓋銷、補落地)

法國大佬曾告誡過……
作者: 大龙    时间: 2012-5-27 19:02

本帖最后由 大龙 于 2012-5-27 19:31 编辑

估计那些Gunzburg欠资封,是本地邮局代为制做,然后挂号寄上海Gunzburg了。类似今天的首日封制做。

不过'袖交'可以理解是寄到上海后,再'袖交'Gunzburg。因为’(蓋銷、補落地)‘的成本远大于邮局实寄的成本。在1890年代, 也不提高信封的价值。

即使是交通发达的今天, 为了一个北京的首日实寄封, 而从上海跑到北京, 在北京蓋銷, 带回上海,再在上海补落地,而不通过邮局, 也不太合理。 一个封还好,一批就更无法解释了。而且贴同一邮票的Gunzburg封, 日期是不同的。像福州封, 寄信日期分别是7月10号和7月19号。难道为了更真实, 9天之内, 就为蓋銷、補落地, 上海-福州跑了两趟?
作者: 大龙    时间: 2012-5-27 19:27

本帖最后由 大龙 于 2012-5-27 19:29 编辑

这是重庆寄上海的'袖交'封。 Gunzburg 红条中式封重庆寄上海, 1896年6月26日由重庆寄出, 7月4日到宜昌, 7月9日到汉口, 7月12日上海到达戳. 如果就是为了‘蓋銷、補落地’,跑这么多地方,偏偏却不通过邮局寄,不太好解释。

图片附件: 9a.jpg (2012-5-27 19:26, 62.49 KB) / 下载次数 45
http://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575590&k=f5400a77ce8735bbd0b86c7055a2ed4e&t=1719370114&sid=b77Hz4



图片附件: 9b.jpg (2012-5-27 19:26, 75.88 KB) / 下载次数 47
http://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575591&k=70f45aabe25490b4e45c783dbdbab07b&t=1719370114&sid=b77Hz4


作者: 大龙    时间: 2012-5-27 19:35

以上只是个人看法。 这类封这二年在华邮网上讨论不少。 过去这些年,见过不少Gunzburg封。 借此机会说说个人看法而已。
作者: parisiica    时间: 2012-5-27 19:43

回复 90# 大龙


    "法國大佬曾告誡過……"
我對省略號所表示的内容未作解釋

蓋銷、補落地 的郵品,並不是這種
作者: 清邮路    时间: 2012-5-27 20:15

回复 91# 大龙


    这件是不是大龙兄在清版发过那件?袖交可能是亲收之意。
作者: 大龙    时间: 2012-5-28 08:02

在清版发过的是同一件。‘袖交’这里可能是亲收之意。

再来一个重庆图片 (阮兄拿下了B.K.的部分福州票集, 真是有缘之人, 您去年买的那个福州封,和我那套福州WATERLOW样票也都是B.K.的收藏。

图片附件: Scan 1379.JPG (2012-5-28 08:02, 113.53 KB) / 下载次数 51
http://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575843&k=84588ea1c71d329a89b96c8e0a009f2a&t=1719370114&sid=b77Hz4


作者: 大龙    时间: 2012-5-28 08:09

本帖最后由 大龙 于 2012-5-28 08:10 编辑

楼上贴片,提到的红色“PAID”戳片,记录仅二件的另一件是宾斯封, Beckeman旧藏, 附Holcombe保真签名。

图片附件: Scan 17.JPG (2012-5-28 08:09, 106.78 KB) / 下载次数 57
http://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575844&k=4d586c9a4665f736de8e08f135909b3d&t=1719370114&sid=b77Hz4


作者: 肖万里    时间: 2012-5-28 11:58

本帖最后由 肖万里 于 2012-5-28 12:16 编辑

回复 95# 大龙

大龙兄令人大开眼界。好极了。宾斯的笔迹一见便知,不须保真书。

上一个展片中有个錯误的地方——汉口戳是95年,而不是96年的。不然说不通了。封上的上海RAID园红戳加盖的也很有意思.
汉口戳的阿拉伯数码有些特殊,若油墨浓了时极易引起误解(本网上就发生过不少趣论),如93被误认为98;5与6,8与9要仔细看才分得清,等等。

愚意以为"袖交"的意思系托人"手递",而不须通过信局投递的.可能填写的人搞不清楚邮政事务.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12-5-28 16:14

麦老爷来了
作者: 肖万里    时间: 2012-5-28 19:40

麦老爷来了
麦国培 发表于 2012-5-28 16:14



    呵呵,当年广东先开外洋之风,涌现出许多会外语的人才,且精通商贸活动。随着贸易中心转向上海地区,带去了不少帮办、买办和翻译。因其汉语发音与宁波话相距甚大,而趣事甚多。
麦会的长辈在上海当老爷是极有可能的了。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12-5-29 08:30

呵呵,当年广东先开外洋之风,涌现出许多会外语的人才,且精通商贸活动。随着贸易中心转向上海地 ...
肖万里 发表于 2012-5-28 19:40



    http://www.p1878.com/bbs/viewthread.php?tid=14501&highlight=%C4%D1%D1%B0




欢迎光临 华邮网 (http://p1878.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