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本帖最后由 肖在希 于 2014-5-31 00:26 编辑

看了楼主的图片,确实看上去赏心悦目,应该符合参展标准了。我赶紧把手里仅有的一个JF22封与您的版式区分进行了对照,顺便在此也提出一个入门级的问题请教各位大侠。(暂无图片上传)
   从正面与楼主图片及相关文字说明进行对照后,觉得手里的这个封应该是A版的特征,但是“家”字最后那一“捺”上有2个细微的“小白点”,(须仔细查看)而对照背面的“了”字是正常的,与A版背面的“了”相同,不存在B版“了”字的“缺口”。但是“发展”2字既没有出现A版的“断笔”,也没有B版的发展2字“笔画相连”这些异常情况出现,那么这样的品种可以称之为“C”版吗?因为对邮政用品只是略知一点皮毛,对版式,子模特征,印刷变异等如何区分认定,有哪些具体的认定标准等实在搞不明白,所以才冒昧提出“C”版的名称,让各位见笑啦!还请各位大侠不吝赐教,多谢了。(同样的一个类似问题,请看具体链接)
    http://www.p1878.com/bbs/viewthread.php?tid=136187&extra=page%3D1&page=4
   
福建福州市晋安区金城小区20座303 肖在希 邮   编:350012
  15359149359

TOP

回复 13# 赵国庆


    谢谢楼主的回复。关于您提到的“批量”这个前提条件,还是有疑惑不解的地方需要请教,比如“批量”的具体标准是要达到10个以上还是要100个以上才能认定?或者是有10--100个人以上发现同样的特征才能算数?从楼主的表述来看,您掌握A版式的封应该是达到批量的标准数量了,那么个人觉得,我手里这个封同样应该算A版的,因为A,B版正面题字笔划“连”与“不连”的外观应该是制版时出现的“原始”差错才会导致2种不同的“版式”吧?那么背面的“发展”2字按照常规推断是不会出现“断笔”的,而出现了“断笔”现象,应该属于“子模特征”或者后期印刷过程中产生的小变异所留下的外观痕迹?个人认为这样的外观痕迹不应该属于版式区分的范围之内,将之归类为JF22封A版中的子模特征或者趣味变异似乎更为贴切呢?个人觉得, 如果以JF22背面文字的异常与否来区分版式的范围 ,那么未来出现C版,D版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因为我手里虽然仅有一个与目前A,B版都不同的正常“发展”外观特征 ,但是并不代表其他人手里不存在这种正常带批量的“发展”特征品种吧?如果今后出现有批量的信封背面所有文字无任何“变异”的品种,那就应该属于原始正宗的“A”版式了吧?  
     好像普16天安门图邮资封中,仅有1979-1这个品种因为原始制版时的差错才被公认区分为A,B版的,而其它编号的普16天安门邮资封品种中出现的N种与JF22封同样比较明显或一目了然的“子模特征”或“印刷变异”等痕迹,至今无一被公认区分为不同的版式,这是否可以反证了出现在JF22封上所出现的客观现象呢?
福建福州市晋安区金城小区20座303 肖在希 邮   编:350012
  15359149359

TOP

肖友分析的有道理,有一些可能是子模特征,有一些还需要仔细的探讨与研究才能弄清楚!!
赵国庆 发表于 2014-5-31 15:51



   抱歉,仔细看了一下,手里的封应该是B版的,正面的笔画好像不相连,您能够发一张B版正面的大图对照一下吗?
福建福州市晋安区金城小区20座303 肖在希 邮   编:350012
  15359149359

TOP

回复 21# 赵国庆

好的,谢谢了,我的电子信箱是19510103@163。com
福建福州市晋安区金城小区20座303 肖在希 邮   编:350012
  15359149359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