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4538# 阮秀佑
这是我去年在《清代古典邮票研究》年刊上发表的邮文《又见罗星塔》中介绍传教士对福州近代历史影响的一小部分内容:
10) 主的仆人 Servants of God 近代中国的发展,直接、间接与基督教的传播有密切的关系。基督教对于促进中国社会的进步,特别是在教育和医疗方面,有不可磨灭的功绩。1842年福州成为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五大通商口岸之一,罗星塔港也逐渐成为当时最重要的贸易大港,最早一批到达中国的英美传教士就是在福州罗星塔港登陆。 --1847年1月2日,美国公理会(American Board of Commissioners for Foreign Mission, ABCFM,又称美部会)牧师Stephen Johnson 抵达福州; --1853年,美部会牧师夏查理(Charles Hartwell)夫妇抵达福州,夏查理牧师在华服务达52年之久,夏师母(Lucy Hartwell)1883年死在福州;他们的女儿夏咏美(Emily S. Hartwell)出生在福州,在美学成后于1896年再返福州从事主的工作,前仆后继。 --1872年,美部会牧师和约瑟(Joseph E. Walker)夫妇抵达福州,在邵武和福州两地传教近50年;和师母(Adelaide Walker)1896年也病死在福州, 他们的女儿和约瑟芬(Josephine Walker)出生在福州,1900年在美学后成同样返回福州,父女(见右图)在邵武一起传教,直至夏查理牧师1922年死后,她仍坚持到1940代未才被迫离开。 --1884年,美部会许高志牧师(Geo. H Hubbard,见左图)携其新婚妻子抵达福州;许师母(Ellen Peet Hubbard,见左图,同上)是早期在福州传教的弼理仁(Lyman Peet)牧师的女儿,1859年出生在福州;许高志牧师夫妇在罗星塔传播福音长达44年,他们双双死在福州(1928年,1925年),葬于福州教会公墓。 早期基督教传教士是一群与众不同的人;他们来华的目的显然与日意格、Wingate、高乐待、嘉乐尔、杜业尔们不一样。他们是主的仆人,受美国教会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在此传播福音,开办学校、医院,创办报纸、印书馆,在异国他乡,不辞千辛万苦,不畏穷山恶水,最终生老病死在中国, 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主的事业,为的只是爱的使命。右图明信片为美部会在福州城内创办的协和医院(Union Hospital),背景中央是福州于山的白塔,几百年来都是榕城的象征。 早期美部会传教士最令人刮目相看之处就是使用本地土话传教。有几位牧师师母都是生于福州的第二代传教士,语言天赋极高,不仅精通中英语言,甚至能说一口比许多福州当地人都更地道的福州话。 --1874年美部会在邵武开教,和约瑟牧师将《使徒行传》译成邵武土白; --1891年美部会在福州出版罗马字本和福州方言版《圣经》; --1895年许高志师母(Mrs. Geo Hubbard)在福州创办拉丁拼音福州话与英文对照的报纸《榕城报》——创刊号见右图; 旁为后人汉语翻译版。 (相关图片引自互联网)。 这些传教士远离家乡和亲人, 写信就成了他们与家人和朋友联络、沟通及获取支持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有一部分传教士书信被很好的保存下来了, 有些是罕见的邮政史料,对考察和研究清末各个时期的邮史和历史,有着重要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