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林霏开--洛阳世展见闻杂记

  我愿意称林霏开为集邮界的鲁迅,他的杂文犀利无比,常常令人深感振聋发聩。愿分享一篇发表在5月9日《集邮报》上的《洛阳世展见闻杂记》一文 ,我读后甚感绝妙,君不见一句“ 实寄回家,收到一看,1张眼没睁开,1张仅微睁眼,第3张很精神。或许替一千年以后的大金奖邮集《中国集邮史》留下一点可怜的资料,我挺高兴)”如何巧妙,最后一句“如何使成千上万人从“集邮护照”的忙碌中,前进一步,收回仰视珍邮的迷茫眼神,确立文史探索的兴趣与自信,独立思考,走自己的路,也许,“后洛阳”时代会有一番新的气象”让人深思。以下是全文:



 

洛阳世展见闻杂记

      中国集邮将进入“后洛阳”时代。

      洛阳世界邮展开幕式,那样的规模,任何一个西方国家都办不到。全市牡丹怒放,倾城纷说“邮花”。势之壮,气之盛,可令局促斗室,挑灯,眯眼,量齿的邮迷,吓破了胆。

      为什么丁劲松的“红印花”只获金奖呢?有说是限于5框。要上8框,还需上台阶。FIP规则严密,鹤立鸡群必须皓首穷经,如唐僧远征。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大金奖还在前面招手哩。

集邮文献类,最高为大镀金奖。这次给面子于2009年版的《中国集邮大辞典》。这也体现FIP的倾向。集邮集邮,不以集书为主。(文献研究会葛先生不要生气)。否则,邮票更加卖不掉了。大家从网上截图,鲜艳靓丽,何须原件?从得奖名单看,科学准确度,装潢考究度倍受重视,而“文”味略欠。听说郑启五教授赴中东办孔子学院,邮坛消失了他的茶香;万灿文只留得梦中相忆,更不见当年张包子俊“西湖茶话”的潇洒;于是,集邮文化的面孔,越发变得不年轻了……

      我在洛阳博物馆里的经历,除参与“集邮文化使者擂台赛”,还花15元钱,排队拍了3张个性化明信片(实寄回家,收到一看,1张眼没睁开,1张仅微睁眼,第3张很精神。或许替一千年以后的大金奖邮集《中国集邮史》留下一点可怜的资料,我挺高兴)。在人声鼎沸的销售厅里,从德国人的柜台上,购得小北极熊克努特的异性小型张1枚,可爱极了。这个小明星,2007年曾为柏林动物园带来500万欧元的收入。到奥地利人的柜台前看,见含有水晶微粒的小型张,100元1枚,正在犹豫,背后一位东北大汉,张口就要10套,大概此物在市场里挺吃香吧,我自觉囊中羞涩,不买也罢。

     七成以上的洛阳参观者,都忙于“集邮护照”的盖戳。满场奔波,外国邮商“砰”一下赚3元至10元钱(而且由当地志愿者代劳)。如此一本万利,岂不啧啧称奇?从十年前的北京世界邮展,到今天的洛阳世界邮展,我“集邮大国”兴旺依旧,而“强国”之梦,尚踯躅于极少数新贵之中。据说“金字塔现象”属普遍规律。真的么?如何使成千上万人从“集邮护照”的忙碌中,前进一步,收回仰视珍邮的迷茫眼神,确立文史探索的兴趣与自信,独立思考,走自己的路,也许,“后洛阳”时代会有一番新的气象。





 

中国邮史研究会985号会员

不错的文章

电子信箱:xg015@163.com

我的通信地址:332500江西省湖口县电信局自取信箱22-1号 徐刚。

TOP

世界邮展在中国每十年举办一次,在洛阳可能要百年(当地的朋友这么说的),买“护照”盖戳留念可以理解。另外听说过庚申猴的传奇,想碰碰机会的也大有人在。总之,凑热闹的人多,能进到圈子的人少,相比之下能作到不止是收藏,而且能够展示出来的就更少了。犹如07年的股市,涌进来的人很多,其中懂股票的很少,真正挣到钱的就更少了。
余育中 中国邮史研究会第1071号会员、华夏专题邮会辽013号会员
116011大连市西岗区三元街3号3-403
建行卡号:4340620780924011

TOP

集邮首先是乐

有兴趣才能长久.

TOP

 我们的集邮基础还处于启蒙阶段,很难得,林霏开先生说出来了
邱向勇
电话:134 0721 8060
575 号会员

TOP

不错不错,学习了
wzsxgam@163.com(支付宝)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