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腾越经缅甸八莫、印度轮船局、英国寄加拿大明信片

pbdjNgFD.jpg <br/>比较少见的邮路<br/>
本人主编《清代古典邮票研究》16开邮刊
欢迎赐稿、订阅
山东省邹平县第一中学 256200刘源  
13561550601  (兼微信号)
liuyuan1976@163.com  (支付宝兼邮箱)

谢谢各位,又了解不少东西。
卢长春:第698号会员联系地址:江苏徐州西苑小区艺君花园2号楼3单元302室.卢长春邮政编码:221006联系电话:13151238601大清邮政与集邮网:www.daqingpost.com电子邮箱:lccdaqingpost@126.comQQ号:391781465

TOP

看来要参加教会,以便能认识更多的同好。
电话号码13636683803(发短信可收到)地址上海市宝源路209弄17号203室.邮编200071
QQ1004757962
农行 622848 0030713755210
工行 9558 8010 0117 73248

TOP

在當時僑居中國的外國僑民主要的通訊工具是書信,而其他電報成本高外,亦不普及。所以,那條郵路順通快捷可能是他們生活的其中一話題也不為奇。外僑大多數都是教徒,他們之間的間係較緊密,在周日的聚會外,互通其他消息是平常之事。尤其很多指定郵路的書信佔一定比例是傳教士寄的,他們從其教會或從郵局獲得消息較其他外僑較快。而這些傳教士亦會向其教眾分享心得。

我曾在國外有此生活經驗,華僑們有固定的聚會主要是在周日的教會聚會,會後閒話家常,亦會談及那條飛機航線服務較好,較便宜,給乘客行理重量最多配額,那間長途電話在那時段有優惠等等。
田進福     香港新界屯門時代廣場北翼2期36-37號舖本人所發圖片,除註明出處外,大部份是本人拙藏,為普及郵學討論,歡迎下載使用。

TOP

QUOTE:
以下是引用孙可欣在2009-5-20 2:50:24的发言:

這問題問得好。我也想問這問題。難道那些不集郵的人也知道郵路??

早期有新郵路郵局會公告周知,如西伯利亞郵路開通允許中國郵局使用時,不是有公告嗎?
林志明
台灣台中市南區建成路1550號

TOP

QUOTE:
以下是引用卢长春在2009-5-19 22:36:37的发言:

是不是当时寄信的人都很清楚邮路?
瞎问的。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這問題問得好。我也想問這問題。難道那些不集郵的人也知道郵路??

微信 ks12269791520
加拿大地址 15 sinclair st
Guelph On N1L 1R5

TOP

QUOTE:
以下是引用alainfang在2009-5-19 11:01:23的发言:

我的感觉起码在早期(清代),一般情况下 (〉90?)邮局对寄件人的邮路要求是按照要求传递。不过寄信人指定的线路一般也很合理

是不是当时寄信的人都很清楚邮路?
瞎问的。[em01]

卢长春:第698号会员联系地址:江苏徐州西苑小区艺君花园2号楼3单元302室.卢长春邮政编码:221006联系电话:13151238601大清邮政与集邮网:www.daqingpost.com电子邮箱:lccdaqingpost@126.comQQ号:391781465

TOP

QUOTE:
以下是引用名戳在2009-5-19 10:56:36的发言:

请问主席:寄件人注明邮路要求对寄件人,对邮件有什么实际的作用或有什么好处?邮局对寄件人的邮路要求是按照要求传递?还是你写你的,我发我的?

寄件人写邮路指示這事的始作俑者就是郵局
林志明
台灣台中市南區建成路1550號

TOP

QUOTE:
以下是引用名戳在2009-5-19 10:56:36的发言:

请问主席:寄件人注明邮路要求对寄件人,对邮件有什么实际的作用或有什么好处?邮局对寄件人的邮路要求是按照要求传递?还是你写你的,我发我的?

我的感觉起码在早期(清代),一般情况下 (〉90?)邮局对寄件人的邮路要求是按照要求传递。不过寄信人指定的线路一般也很合理

TOP

QUOTE:
以下是引用麦国培在2009-5-18 20:17:20的发言:
进来看看,注明邮路多是寄信人的要求,清代到新中国初均有!

请问主席:寄件人注明邮路要求对寄件人,对邮件有什么实际的作用或有什么好处?邮局对寄件人的邮路要求是按照要求传递?还是你写你的,我发我的?

永远华邮小学生。名,戳。

TOP

进来看看,注明邮路多是寄信人的要求,清代到新中国初均有!
中国邮史研究会、《中国邮史》杂志、中国邮史出版社、“华邮网”创办人:麦国培 528100广东佛山三水区西南镇永兴路十三号106铺 电话:0757-87732650 邮箱:p1878@vip.163.com 会刊、稿、查询、投诉、结帐网址:http://www.p1878.com/bbs/viewthr ... &extra=page%3D1
会号411(微信号:m52740)

TOP

QUOTE:
以下是引用TC在2009-5-18 9:41:4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孙可欣在2009-5-18 6:04:56的发言:
如果是從英國走為什么一個戳都沒有呢??

如何判断有没有经过英国
這「印度轮船局」戳就是證據,
此「印度轮船局」戳是使用於Bombay - Aden - Suez 航線。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5-18 9:49:50编辑过]

這樣看來確實是有道理哦

微信 ks12269791520
加拿大地址 15 sinclair st
Guelph On N1L 1R5

TOP

QUOTE:
以下是引用edward在2009-5-18 9:48:24的发言:

既經Suez(蘇伊士),應該入地中海、直布羅佗、英國、美國至加拿大。

[em17][em17][em63][em63][em63]
林志明
台灣台中市南區建成路1550號

TOP

以下是引用TC在2009-5-18 9:41:40的发言:

如何判断有没有经过英国
這「印度轮船局」戳就是證據,
此「印度轮船局」戳是使用於Bombay - Aden - Suez 航線。

既經Suez(蘇伊士),應該入地中海、直布羅佗、英國、美國至加拿大。
田進福     香港新界屯門時代廣場北翼2期36-37號舖本人所發圖片,除註明出處外,大部份是本人拙藏,為普及郵學討論,歡迎下載使用。

TOP

船隻被徵召是其一原因,但是物資(不論軍用或民用)運輸,美國與歐洲及俄國與西歐,應該還是穩定的。主因是德國潛艇遺禍,導致船班不穩定。甚至由彼得格勒經波羅的海、北海等與西歐聯係的航程延遲至十多天,或甚至30多天。
田進福     香港新界屯門時代廣場北翼2期36-37號舖本人所發圖片,除註明出處外,大部份是本人拙藏,為普及郵學討論,歡迎下載使用。

TOP

QUOTE:
以下是引用alainfang在2009-5-17 16:38:44的发言:
 学习一下,但是寄信人的确写从英国转,不知道如何判断一定没有经过英国?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以下是引用孙可欣在2009-5-18 6:04:56的发言:
如果是從英國走為什么一個戳都沒有呢??

如何判断有没有经过英国
這「印度轮船局」戳就是證據,
此「印度轮船局」戳是使用於Bombay - Aden - Suez 航線。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5-18 9:49:50编辑过]

林志明
台灣台中市南區建成路1550號

TOP

QUOTE:
以下是引用edward在2009-5-17 22:52:45的发言:

因為1914年後是一戰,海戰主要影響到英倫海峽及英美的大西洋航道,因此太平洋航道較為安全。

海戰影響到英倫海峽及英美的大西洋航道,這在一戰時不若二戰時嚴重,這並非主要原因,
主要原因是當時船隻因戰時被徴召,使船運因船數不足,無法維持正常航班。
林志明
台灣台中市南區建成路1550號

TOP

正因邮路多变,且要加上自己的分析和对比,所以才吸引了众多邮友乐此不疲
本人主编《清代古典邮票研究》16开邮刊
欢迎赐稿、订阅
山东省邹平县第一中学 256200刘源  
13561550601  (兼微信号)
liuyuan1976@163.com  (支付宝兼邮箱)

TOP

QUOTE:
以下是引用名戳在2009-5-17 23:14:49的发言:

刘原老师说的是当时邮局的实际操作情况。
所以寄件人写邮路指示还是令人费解。所有邮人都是熟识他这封信的邮路的(邮路都写对了,跟邮局要走的完全一样)?邮人的邮路指示真的对邮局有有效的附加要求的(邮局你必须按我的指示邮路传递!)?邮人瞎写的(随便写写,好玩好看)?
上面有位朋友说:寄件人写的邮路是由邮局指导写的。这样的话好像能够很好的解答上面的3个?号了。保证了寄件人写的邮路都对,也保障了邮局能按信封邮路传递。但当时的实际情况是这样的吗?有这方面的邮政历史资料吗?

首先確認用郵公眾並非都是集郵者,為求信能快穩,所以写邮路指示,都是以大方向為主,不會刻意要求複雜迂迴曲折的,加以那時期交通有革命性的發展,使邮路有較多的選擇,而寄件人写邮路指示這事的始作俑者就是郵局
林志明
台灣台中市南區建成路1550號

TOP

以下是引用孙可欣在2009-5-18 6:04:56的发言:
如果是從英國走為什么一個戳都沒有呢??

中轉戳未必一定會蓋在封上,但是可以分析那段時間封片郵路。並且此封還有印度船戳,估計此封由印度洋經蘇伊士較經新加坡更直接方便。另外此封經由印度,應是英郵負責,英郵走太平洋往美洲比較少,太平洋航道上要是美郵及日郵。
田進福     香港新界屯門時代廣場北翼2期36-37號舖本人所發圖片,除註明出處外,大部份是本人拙藏,為普及郵學討論,歡迎下載使用。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