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看来还需继续研究
中国邮史研究会、《中国邮史》杂志、中国邮史出版社、“华邮网”创办人:麦国培 528100广东佛山三水区西南镇永兴路十三号106铺 电话:0757-87732650 邮箱:p1878@vip.163.com 会刊、稿、查询、投诉、结帐网址:http://www.p1878.com/bbs/viewthr ... &extra=page%3D1
会号411(微信号:m52740)

TOP

谢谢嘉农先生提供的资料,在此向作者致敬, 我仔细拜读了文章, 发现很多引用《青岛邮电志》的内容,是一般性的介绍,新内容不多,可能封片部分比较精彩吧。
另有1处错误,“至1901年,胶海关有20分局”,查资料应是1910年。另有段资料引自《莱芜县志》恐怕也不对,莱芜和青岛查好几百里,莱芜县志里不可能有胶海关的资料。

TOP

蔡兄大作资料很丰富,值得拜读
中国邮史研究会、《中国邮史》杂志、中国邮史出版社、“华邮网”创办人:麦国培 528100广东佛山三水区西南镇永兴路十三号106铺 电话:0757-87732650 邮箱:p1878@vip.163.com 会刊、稿、查询、投诉、结帐网址:http://www.p1878.com/bbs/viewthr ... &extra=page%3D1
会号411(微信号:m52740)

TOP

vshmzqQH.jpg
Fnunc8lo.jpg
fXuEiYEv.jpg
這是好友鴻文之部份.
歡迎參觀個人的部落格http://blog.sina.com.tw/kiai/
主集:嘉义邮史  副集:传统邮史

TOP

很想学习一下,哪位达人能将内容简述一下或上个照片,供大家参考?以便继续讨论。

TOP

好友蔡明峰著 "大清郵政版圖拓展模式之研究"話說山東151-155頁膠州郵界的增設一文,可作參考.
歡迎參觀個人的部落格http://blog.sina.com.tw/kiai/
主集:嘉义邮史  副集:传统邮史

TOP

先了解一下!
中国邮史研究会、《中国邮史》杂志、中国邮史出版社、“华邮网”创办人:麦国培 528100广东佛山三水区西南镇永兴路十三号106铺 电话:0757-87732650 邮箱:p1878@vip.163.com 会刊、稿、查询、投诉、结帐网址:http://www.p1878.com/bbs/viewthr ... &extra=page%3D1
会号411(微信号:m52740)

TOP

QUOTE:
以下是引用lcm1595在2009-1-26 11:07:06的发言:

今查《郵政章程》第七版,在通郵處所明確記載1917.12.31前青岛已是一等郵局,除收发信件,還是特匯局、汽機通運局、聯郵包裹收寄局、電報通局。

首先给林先生拜个年,祝先生新年收藏更丰。

1917年3月26日,中日签定了一个《中日会订胶州湾租界地及胶济铁路间处理两国间邮电事务暂行办法》,日本同意中国在青岛设立邮局一所,但只负责转运邮件,不能收发邮件。
  北洋政府遂在青设邮局一所,为一等邮局,但和一等邮局的业务无关,因为地位特殊,无法实行。

TOP

没有一致的说法,投资此类邮品很迷惘.

TOP

看来不同的资料也是有不同说法
中国邮史研究会、《中国邮史》杂志、中国邮史出版社、“华邮网”创办人:麦国培 528100广东佛山三水区西南镇永兴路十三号106铺 电话:0757-87732650 邮箱:p1878@vip.163.com 会刊、稿、查询、投诉、结帐网址:http://www.p1878.com/bbs/viewthr ... &extra=page%3D1
会号411(微信号:m52740)

TOP

QUOTE:
以下是引用chankam在2009-1-15 20:24:00的发言:
今天无意中翻看一本名为《青岛概要》的书,1922年青岛出版,其中谈到中华邮政仍是仅经转邮件而不直接收发信件,地址位于大港税关之后。

今查《郵政章程》第七版,在通郵處所明確記載1917.12.31前青岛已是一等郵局,除收发信件,還是特匯局、汽機通運局、聯郵包裹收寄局、電報通局。
台灣台中市建成路1550號 林志明

TOP

QUOTE:
以下是引用chankam在2009-1-15 20:24:00的发言:
今天无意中翻看一本名为《青岛概要》的书,1922年青岛出版,其中谈到中华邮政仍是仅经转邮件而不直接收发信件,地址位于大港税关之后。

此片1923元旦寄出, 中国政府已接管日本客邮局,可以直接收发邮件了

TOP

QUOTE:
以下是引用chankam在2009-1-15 20:24:00的发言:
今天无意中翻看一本名为《青岛概要》的书,1922年青岛出版,其中谈到中华邮政仍是仅经转邮件而不直接收发信件,地址位于大港税关之后。


好书呀。朋友出让否?

TOP

进来加强认识!
中国邮史研究会、《中国邮史》杂志、中国邮史出版社、“华邮网”创办人:麦国培 528100广东佛山三水区西南镇永兴路十三号106铺 电话:0757-87732650 邮箱:p1878@vip.163.com 会刊、稿、查询、投诉、结帐网址:http://www.p1878.com/bbs/viewthr ... &extra=page%3D1
会号411(微信号:m52740)

TOP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116033 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松江路96号2-7-3号 陈健 chankam888@yahoo.com.cn 我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1229964504

TOP

在赵涌拍卖的这张我到认为是真的,就是模糊了点。青岛小圆戳我见过几个,都不太一样。

02sMmSau.jpg

TOP

学习了,很有启发。
中国邮史研究会、《中国邮史》杂志、中国邮史出版社、“华邮网”创办人:麦国培 528100广东佛山三水区西南镇永兴路十三号106铺 电话:0757-87732650 邮箱:p1878@vip.163.com 会刊、稿、查询、投诉、结帐网址:http://www.p1878.com/bbs/viewthr ... &extra=page%3D1
会号411(微信号:m52740)

TOP

QUOTE:
以下是引用edward在2008-11-13 9:10:57的发言:
為何叫「膠州青島郵政局」?


德国在青岛的殖民地全称是Kiautschou-Pachtgebiet,意思是胶州湾殖民地,Pachtgebiet直译是租借地,这个词在德语里面就是Kolonie殖民地的同义词。而青岛是这个殖民地的首府,所以胶州邮政局与胶州青岛邮政局是绝对不一样的,前者是中国的,后者是德国的,如果是实寄封的话,后者的落地戳一定是胶州湾的客邮戳。绝对不是什么笔误。

挺好的一件客邮封,由修建胶济铁路的Carlowitz公司寄到瑞士巴塞尔火灾保险公司,这家公司是最早来中国做生意的德国公司之一,最初的落脚点在广州,做大型机械进口和大项目。

TOP

如果邮戳是假的,挂号戳也应为假。

TOP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六月,清廷决定在胶澳设防,胶澳就是现在青岛市区当时的名字,调派登洲镇总兵章高元移驻胶澳。建总兵衙门于青岛村旁。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三月,即德国侵占的前半年多,胶澳镇的商贸店铺达60余家。所以即便到德国1898年占领的时候,青岛也只是一个小镇,地理区域很小,是属于胶州的非常小的地区,大清官方的叫法是胶澳,也不叫青岛。青岛的所有事务均由德国把持。

此戳应为臆造戳,理由如下:

1)大清邮政局和德意志帝国邮政局签署的交换邮件协议,自始至终,进出青岛邮件只见用胶州邮政局的各式邮戳作为中转交换戳,从未见过青岛邮戳。此说法虽不科学严谨,但在目前没有其他信封或任何单据上显示有青岛汉英小圆戳的情况下,应有充足得理由怀疑。光绪三十二年大清邮政事务总论,列有详细的胶州各分局名录,未见青岛。当然此封是1911年底多寄,无法以07年的记录推断11年的事情,但可以想见,大清邮政局即便是想设青岛分局,恐怕也是无能为力。可惜1907年往后的事务总论不再列各详细分局名称,暂时无法找到未设有青岛分局的证据。

2)德国把持青岛一切事务,绝对不会允许大清邮政局在青岛开设邮局,收取当地人或外人邮件。即便是当地中国人国内互寄的信件,目前所见,所盖销票戳也都是胶州,即墨等邮戳,如果有青岛邮戳为何不盖。

3)以上两点,说明青岛的邮戳即不能做为交换局的邮戳,又不能做为销票戳。试问大清邮政局刻此戳的目的用途何在?

4)其他假设,此封为胶州海关/邮局客卿自己盖真戳制作的集邮封。此信封背面印有公司名称,从拼法上应为一德国公司,应是一封一般的商业信件。很难想象海关/邮局人员拿一公司的商业信封制作集邮封。


5)林先生的宝贵资料由海关造册处印制,当时不知是否还被客卿把持。从客卿如费拉尔之流可以擅早邮票之事,对海关造册处的管理水平,资料严谨程度和准确性表示一定的怀疑。

6)从邮戳上看,此戳的英文字母TSINGTAU虽然不全,只能看到开头几个,但可看出所刻英文比较歪斜,与中间的横线并不垂直。大清邮政的汉英小圆戳,制戳技术已有长进,所见其他地区汉英小圆戳,英文字母的中心线基本上是和中间横线是垂直的,未见过英文如此偏的戳。

7)可以回答田先生的是,大清也许在青岛设有邮政分局(小弟对此持怀疑态度),但邮政功能应由胶州局代为行使。但此信封上的戳,应为臆造戳无误。

8)也欢迎其他邮友能拿出更多的资料来,来证明大清邮政在青岛设有分局。

小弟只所以罗嗦这一堆,只是因为弟乃青岛人氏,涉及当地邮史,比较关注,希望相关的资料,史实更准确,模糊的东西能得到澄清,证实。

小弟刚在11月中才注册华邮网,正在浏览前面有关清代,民国的帖子,从各位大家,前辈,邮友们的各种话题,讨论交流中得益匪浅。今天刚刚看到本帖,没能参加前面的讨论,今天旧题重谈,望不要见怪。

也非常感谢麦会提供了这么一个地方,资源,让邮友们获得更多的邮识,乐趣。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