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客發表者:夏大緯老師,中國郵史會第913號會員,著作有『大清及民國郵政片封簡郵史』、『百年郵史郵話~第1、2、3輯』、『臺灣郵史郵話~第1、2、3輯』等書。
● 轉載博客網址為 http://blog.sina.com.tw/twhsia/article.php?entryid=589181
郵政禮劵上「成本費」更正金額戳記 ---- 夏大緯
在近期的拍賣目錄上,看見數家均有「郵政禮劵樣張」付拍,該類郵品早期均是國外郵友較為喜愛並收集,印像中在今日郵政上還曾見介紹過,在國內會收集此類郵品者應曲指可數没有幾人,尤其是早期要收集只有去郵局窗口購買後,不去兌換一途才能擁有,而樣張則更是難得一見甚少流出到郵市中,之後曾流出一批己兌訖但未銷毁的郵政禮劵,郵友才有較多機會可以物美價廉的各取所需來收集該類郵品,多年前個人曾從一老藏家手中,買進一部「郵政禮劵」專集,包涵多種版式新劵、樣張、兌訖舊劵等,老藏家強調收集不易,新劵都是多年來每次親自去郵局一張張買進收藏的,樣張則是高價購自郵友及郵商處,後來年紀大了才停止再購買,雖然並不完整但個人覺得已是相當難能可貴,買入此專集後又得知某郵友手中有一批兌訖郵政舊劵,也用郵品互換方式交換到此批舊劵,之後在拍賣中又陸續零星購入多次郵政舊劵,使得該郵政禮劵專集頗有看頭及份量,事隔多年後有郵友在閒談中得知我有此專集,觀看後請求割愛,當時個人的郵政禮劵專集已重組並分成2個部份,正集含新劵、樣張、舊劵等,副集則純為兌訖的舊劵組成,因當時發現兌訖的郵政舊劵上,除有各種不同郵戳外,另見在「成本費」處加蓋五花八門、種類繁多的更改金額字樣戳記,因此副集即是以「成本費」處加蓋更改金額戳記為主幹而組成,郵友求購後考慮結果割捨了正集,僅留下副集保留自玩,事隔多年近期郵政禮劵樣張反而多次出現在郵拍中,郵政禮劵新劵偶有出現,反而郵政兑訖舊劵則未再見大批流出,物換星移郵品的聚散及出現,往往並没有一定的軌跡及公式,多者可能因不再出現而不再是多,少者可能因陸續流出而不再是少,郵品的供需平衡可能因此讓有人高興有人苦惱,不論結果如何讓更多人都能夠擁有,也算是帶動及促進郵人更加了解郵政禮劵及收藏,此也算是美事一件。
郵政禮劵的使用在早幾年相當風行,除可代替現金之外、公司行號也可用來送禮或年終摸獎獎項等用途甚多,而現今銀行都可通儲、電滙,百貨公司的禮劵較郵政禮劵更受歡迎,均促使郵政禮劵的銷售走下坡,且購買郵政禮劵還需要另加成本費,並另需用掛號信寄出,在時間及金錢上來說都不經濟及費時,因此相信近幾年來郵政禮劵應己逐漸式微,甚少人會再加以使用了,不只是郵政禮劵由於環境、時代的改變,許多物品如電報、郵簡等,也都逐漸式微在消逝之中,如今重新面對這些即將消逝的郵品,反而多了幾分親切與懷念,代表著一段過往歲月的流逝,只有在這些郵品上還殘留着當年歲月的痕跡,見証及反映出當年那個年代的結束。
郵政禮劵的印製在先使用在後,在當年流出的那批兌訖舊劵,其真正使用時間大多集中在民國64年(1975年)左右,由於郵政禮劵的印製成本費有多次調整,在64.8.1日起再次由2元調整為3元,因此在部份64.8.1日起使用的兌訖舊劵,其背面「成本費」處出現手寫、手蓋,更正成本費金額的數字或文字,相信由於當時並未全省統一頒發或刻製更正金額數字或文字,造成各郵局各自行事產生多種不同變化及組合,且原本以為郵政禮劵屬郵局內部往來單據一種,兌訖後收回存檔銷毀,因此如何加蓋没有關係最後均要收回銷毀,但未想到意外流出一批,反而留下了這些各種不同手蓋的戳記,憑添了收集上的樂趣。
現僅介紹個人收藏的各種手蓋「成本費」更正金額戳記,該類手蓋「成本費」更正金額戳記,均加蓋在郵政禮劵背面「中華民國郵政禮劵簡則」,第七項「本禮劵成本費二元,於發售時收取。」的「二元」處或附近,現介紹如下﹕
(圖1)手蓋藍色小字「三」字樣,使用的郵局見有新店一支、新店四支、新店八支、新店九支。
(圖2)手蓋藍色大字「三」字樣,使用的郵局見有高雄卅一支、泰山。
(圖3)手蓋藍色大字「3」字樣,使用的郵局見有斗六。
(圖4)手蓋藍色小字「叁」字樣,使用的郵局見有左營、高雄一支、高雄十九支、高雄廿支、高雄卅九支。
(圖5)手蓋藍色「3.00」字樣,使用的郵局見有清水。
(圖6)手蓋藍色小字橫蓋「三元」字樣,使用的郵局見有員林、頭份、頭份三支。
(圖7)手蓋紅色大字直蓋「三元」字樣,使用的郵局見有台北卅一支。
(圖8)手蓋藍色大字直蓋「三元」字樣,使用的郵局見有台北一支、台北二支、台北七支、台北九支、台北十支、台北十三支、台北十四支、台北十五支、台北廿三支、台北廾四支、台北卅二支、台北卅四支、台北卅九支、台北四十支、台北四十三支、台北四十五支、台北四十七支、台北四十九支、台北五十一支、台北六十一支、台北六十七支、台北七十三支、景美。
(圖9)手蓋紅色橫蓋「=及三元」字樣,使用的郵局見有花蓮、花蓮二支、花蓮四支、岡山。
(圖10)手蓋藍色橫蓋「=及三元」字樣,使用的郵局見有花蓮、台北四支、台北十支、台北十二支、台北卅九支、中壢六支、員林、霧峰、台中、台中十一支、台中十八支、台中十九支、台中廿五支、台中廿八支、台中卅一支、嘉義一支、關西、新豐、台東。
(圖11)手蓋紅色直蓋「=及三元」字樣,使用的郵局見有鳳山、鳳山八支。
(圖12)手蓋藍色直蓋「=及三元」字樣,使用的郵局見有鳳山九支。
(圖13)手蓋藍色小字直蓋「成本費三元」字樣,使用的郵局見有台北八支、台北五十三支。
(圖14)手蓋藍色大字直蓋「成本費三元」字樣,使用的郵局見有新營二支、善化。
(圖15)手蓋藍色大字直蓋有框「成本費三元」字樣,使用的郵局見有后里。
(圖16)手蓋藍色小字直蓋1行「成本費自六十四年八月一日起調整為三元」字樣,使用的郵局見有基隆、基隆十二支。
(圖17)手蓋紅色直蓋1行「成本費自六十四年八月一日起調整為三元」字樣,使用的郵局見有花壇。
(圖18)手蓋藍色中字直蓋1行「成本費自六十四年八月一日起調整為三元」字樣,使用的郵局見有彰化、彰化三支。
(圖19)手蓋紅色直蓋2行「成本費自六十四年八月一日起調整為三元」字樣,使用的郵局見有楊梅、豐原。
(圖20)手蓋藍色小字直蓋2行「成本費自六十四年八月一日起調整為三元」字樣,使用的郵局見有苗栗、苗栗一支、豐原、沙鹿、旗山。
(圖21)手蓋藍色大字直蓋2行「成本費自六十四年八月一日調整為三元正」字樣,使用的郵局見有龍潭三支、龍潭四支。
(圖22)手蓋藍色小字直蓋2行「成本費自六十四年八月一日起調整為三元」字樣,使用的郵局見有潭子。
(圖23)手蓋紅色中字直蓋2行「成本費自六十四年八月一日起調整為三元」字樣,使用的郵局見有麻豆、佳里、台南、台南二支、台南五支、台南八支、台南十四支、台南十五支、台南十七支、台南二十支、台南廿一支、台南廿二支、台南廿四支、台南廿六支、台南卄七支、台南廿八支、新市、歸仁。
(圖24)手蓋藍色中字直蓋2行「成本費自六十四年八月一日起調整為三元」字樣,使用的郵局見有台南三支、台南十八支。
(圖25)手蓋藍色中字直蓋2行「成本費自六十四年八月一日起調整為三元」字樣,使用的郵局見有台北。
(圖26)手蓋紅色大字直蓋2行「成本費自六十四年八月一日起調整為三元」字樣,使用的郵局見有板橋、板橋三支、板橋四支、板橋六支。
(圖27)手蓋藍色小字直蓋2行「成本費自六十四年八月一日起調整為三‧OO元」字樣,使用的郵局見有新竹、新竹二支、新竹四支、新竹六支、新竹七支、新竹九支、新竹十支。
(圖28)手蓋藍色大字直蓋2行「成本費自六十四年八月一日起調整為三‧OO元」字樣,使用的郵局見有虎尾。
(圖29)手蓋藍色小字直蓋2行「成本費自六十四年八月一日起調整為三元」字樣,使用的郵局見有嘉義、嘉義三支、嘉義八支。
(圖30)手蓋藍色中字直蓋2行「成本費自64年八月一日起調整為三元」字樣,使用的郵局見有桃園、桃園八支。
(圖31)手蓋藍色中字直蓋2行「成本費自六十四年八月一日起調整為三‧OO元」字樣,使用的郵局見有埔里二支。
(圖32)手蓋藍色小字直蓋2行「成本費自六四年八月一日起調整為三元」字樣,使用的郵局見有木栅、木栅一支。
(圖33)手蓋藍色小字直蓋2行「奉令自六十四年八月一日起禮劵成本費調整為三元」字樣,使用的郵局見有台北四十八支。
(圖34)手蓋藍色直蓋2行有框「成本費自六十四年八月一日起調整為三‧OO元」字樣,使用的郵局見有朴子。
(圖35)手蓋紅色直蓋2行有框「成本費自六十三年二月十一日起調整為一‧五O元」、「成本費自六十四年一月十六日起調整為二元」、「成本費自六十四年八月一日起調整為三元」字樣,使用的郵局見有花蓮,該禮劵由原本印製的成本費一元後,再先後加蓋3次,可清楚看出先後3次調整成本費的時間及金額,原因可能是此種尺寸較大的舊版式禮劵,在先後加蓋後都未售出,直到第3次加蓋後才售出,或郵局不願意浪費把此種舊版式禮劵,未售完者找出後繼續加蓋售出,因此才得以完整保留下此難得的3次加蓋在一張。
(圖36)手蓋紅色直蓋2行「成本費自六十四年一月十六日起調整為二元」、「成本費自六十四年八月一日起調整為三元」字樣,使用的郵局見有台南,該禮劵僅加蓋2次,証明除花蓮外也有其他郵局同樣使用舊版式禮劵。
(圖37)手蓋藍色直蓋2行「成本費自六十四年一月十六日起調整為二‧OO元」、「成本費自六十四年八月一日起調整為三‧OO元」字樣,使用的郵局見有香山,該禮劵僅加蓋2次,証明除花蓮、台南之外,也有其他郵局同樣使用舊版式禮劵。
(圖38)手蓋紅色直蓋2行「成本費自六十四年一月十六日起調整為二元」、手蓋藍色「3」字樣,使用的郵局見有竹崎,該禮劵僅加蓋2次,証明除花蓮、台南、香山之外,也有其他郵局同樣使用舊版式禮劵。
郵政戳記的收集除正規的郵戳之外,相關的副戳如加蓋在各類郵政片、封、簡、單據等上面的各式戳記,都有人在收集,也都各有其加蓋的領域或使用原因,甚至有些還是獨一無二,僅出現在單一個案之上,而郵戳的探索因多年來、且前輩們的努力挖掘及介紹之下,可說大致己完備欠缺的不多,因此有些郵友轉而注意到該類郵政副戳的探討及收集,確實郵政副戳的使用較不為人所重視,早期也較少受到郵人的介紹,在鼓勵参與集郵並通俗大衆化的情況之下,某些大衆化的郵政副戳,反而容易吸引初集者加入收集的興趣,因為周遭到處都看得到且價格低廉,也不需具備太深奧的郵識才能了解,種類花樣也多可以輕鬆收集一大堆,如大陸地區郵刊上介紹及探討的郵文,各式郵政副戳都有人在談及介紹,許多近期的郵政副戳也都在介紹及探討之項,可兹証明大衆化、通俗化,確是可先吸引集郵人潮(尤其是初集者)的興趣及加入,有興趣後自然會逐漸深入更上一層樓的收集及探討,因此也期盼更多郵友多介紹各類郵政副戳,除增加及擴大收集範圍之外,也讓一些看不懂深奧郵文的郵友,也能有参與感及高興所介紹的郵品他也有的滿足感,而不是看到介紹的都是看不懂也買不起的高價郵品,還没有看完就想買不起也不用再收集的感慨吧!前段時間沈家旭先生曾寄給我2篇他所寫,刊登在府城郵友會刊第49期(95.10.31日)、第52期(96.7.27日)的(淺談郵局的「自願溢貼」戳記)郵文,該「自願溢貼」郵政副戳的使用及存在己有多年,雖然印像中早期也曾有郵友為文介紹過,但事隔多年且沈家旭先生大力徵求早中近期各項郵品,有系統的完整通盤介紹更是深入及通俗化,提供了郵友們另一種收集視野,只要有系統、有深入、有研究,不論是正規郵戳或郵政副戳,都是一個好的收集對像及研究題材,並没有界限之分,而該類郵政副戳的種類還有着太多太多的題材,等着我們去探索及介紹,也不要因為太近期、太普通,而認為不值得去收集或介紹,今日的郵戳就是未來的郵史,郵友趁早行動把握現在吧!
2007.11.27日完稿
該篇郵文原刊登於2008年3月出版的「寶島郵訊」第283期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