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南海诸岛地图制作的实寄封

应景

DSC01229.JPG (192.16 KB)

DSC01229.JPG

DSC01231.JPG (268.02 KB)

DSC01231.JPG

区*祥*桉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陈村镇中岸路丽花豪庭1502邮编528313 会员1319#微信:qq619697609
确认本人出售商品请于3天内结算否则视为放弃不存不留。

1978年起:台湾当局对外国寄台信件误投大陆(已盖大陆邮戳退转)再转台湾的信件,加盖“本件系原寄国误封匪区后再转来台,台北邮局敬启”特戳。此前不加处理,投寄收件人。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定了以经济工作为中心,改革开放的方针。

  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了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政策,呼吁海峡两岸实行“三通”(通航、通邮、通商),结束隔绝、对峙状态。同日,国防部长徐向前宣布命令,停止对金门、马祖等岛屿炮击。

  1979年5月5日:邮电部正式开办寄台湾邮件,比照香港、澳门地区资费计算邮资。因是大陆单向开放寄台邮件,台湾当局对大陆邮件一律拒收,退回原址。寄台信件需由第三地转寄。

  1980年起:台湾邮政部门在大陆转来的误投信上加盖“本件因原寄局误封它局再转来台,航邮中心敬启”特戳,再投递台湾收件人。

  1982年5月起:台湾邮政部门在盖有大陆邮戳的邮件上覆盖“三民主义统一中国,自由平等安和乐利”宣传戳。

  1987年10月15日:台湾当局宣布开放单向的大陆探亲。

  1988年3月22日:在民众要求下,台湾当局同意投递大陆寄台信件和电话联系,但对信封上的大陆邮票仍覆盖“三民主义统一…….”宣传戳(至同年9月停盖),并涂抹邮票上的“中国人民邮政”字样。

  大陆对台湾信函的邮票均加盖黑色粗条纹戳覆盖,并在背面加盖落地戳。

  1988年4月18日:台湾实施《对大陆通信办法》,同意民众向大陆投寄信函。

  1988年6月29日:自即日起办理由台湾红十字总会“租用”的第五万号信箱代转信件。寄大陆的信件采取“母子封”方式,外为寄台北五万号信箱附寄件人名址的信封,内为只写大陆收件人名址落款为“香港 内详”的信封。信函均为航空平信,经香港转寄大陆,邮程长达10天左右。

  1988年9月底:台湾邮政部门取消向邮件上加盖宣传戳,但仍对“中国人民邮政”文字予以涂抹,不盖落地戳。

  1988年11月13日:台湾大学集邮笔友社于校内举办“大陆邮票台湾首展”。

  1989年5月13日:台湾大学集邮笔友社21届邮展,同时进行“首次海峡两岸邮票选美活动”。

  1989年6月7日:台湾当局通过《简化对大陆通信办法》。自6月10日起民众可直接在信封上写大陆亲友名址,并比照港澳地区资费规定贴足邮票后投寄。对包裹暂不受理。6月起台北航空邮件处理中心开始向上海直封航空函件总包。

  1989年7—10月:上海、北京、广州先后向台北航邮中心直封航空函件总包。

  1989年10月14日:台湾《联合报》报道,台湾邮政部门今后不再涂黑大陆寄来函件上的邮票,但并不表示正式通邮。

  1990年5月13日:台湾大学集邮笔友社邀请大陆三部邮集到台首展。

  1990年7月:台湾邮政部门首次对大陆寄去的查单予以答复。

  1990年10月25日:“海峡两岸集邮家首届邮展”在北京举行。

  1991年4月30日:台湾当局宣布于5月1日起终止持续四十年的“动员戡乱时期”,结束了“内战状态”。

  1991年10月1日:厦门——台北航空邮件首次直封台北(过去经香港转封),同月5日寄达台北。

区*祥*桉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陈村镇中岸路丽花豪庭1502邮编528313 会员1319#微信:qq619697609
确认本人出售商品请于3天内结算否则视为放弃不存不留。

TOP



顺德的地域,秦代以前属百越地,秦代起隶属南海郡番禺县,隋代起属南海县,五代南汉时属南海县分出的咸宁县,宋初重新并入南海县,元代及至明初仍沿袭宋制。明英宗正统年间黄萧养起义后,朝廷为了加强对起义策源地的管治,于景泰三年四月二十七日(1452年5月16日)把南海县的东涌、马宁、西淋、鼎安4都37堡及新会县的白藤堡划出设置新县,命名“顺德”,意为“顺天明德”。明清时期分属县城和大良、古楼、小湾三堡。1992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顺德撤县设市。



   隋唐五代已形成居民点,原是“太艮峡”河畔的“太艮村”。民国时期县城称大良镇,城郊农村为第一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城仍称大良镇,1958~1959年曾名凤城人民公社;城郊农村先后称第一区、府又区、大良人民公社、大良区、锦湖镇,1988年8月撤销锦湖镇建制,与县城统称大良镇。据传,很久以前,现在称为“鉴江”的河段蜿蜒穿流于烟墩山、猪仔岗与锦岩山、凤山、华盖山、禽爬岗之间,这一地带叫“太艮峡”,坐落该峡的大村子就是大良镇的前身——“太艮村”了。“艮”为八卦之一,粤语里“八卦”有绕舌,爱管闭事的意思,被视为不雅。有人巧妙地把“太”字那一点移到“艮”字上,改成“大良”。也有人说,当时知县为太艮题字,因喝多了酒,醉眼昏花,将“太”字一点写到“艮”字的头上,于是成了“大良”。另一说更是妙趣横生,神乎其神:据说,一块竖写着“太艮”二字的木牌经风吹日晒而开裂,“太”字的一点正好跌落在“艮”字上头,于是天赐“大良”芳名。直到现在,在民间,老百姓们更倾向于相信传说二。大良镇别名“凤城”,缘起于古代城郭西枕凤山,而凤山得名则由于山形近似引颈长鸣的凤凰,故又称凤城。




       大良地处顺德的中部偏东,连接广州,毗邻港澳,水陆交通十分便利,历史上就是珠江三角洲地区著名的商埠。北距广州城区32公里,南下澳门90公里,东往深圳150公里,从顺德港抵香港64海里。105国道和碧桂路南北纵穿境内,顺番公路与广珠高速公路连成一体。随着城际快速轨道顺德段、太澳高速、珠二环高速公路、东新高速公路五沙段的逐步建成,大良作为珠三角西部重要交通枢纽的地位将进一步提高。
      大良为顺德政府所在地,顺德的政治、文化、教育、商贸中心,辖区面积80.34平方公里,下辖19个社区居委会(南华、升平、府又、中区、文秀、北区、金榜、新桂、顺峰、云路、新松、新滘、红岗、大门、近良、南江、苏岗、五沙、德和),2个村委会(古鉴、逢沙)。
     大良名胜古迹荟萃。其中全国十大名园、居广东四大名园之首的清晖园,传说是明代万历年间状元黄士俊的故园。园内曲径回廊,清雅幽深,荷风月影,摇曳生姿。建于明朝嘉靖二十年的西山庙,经数百年的不断修缮,成为今天集雕刻、陶塑、铜铸等艺术精华于一处的宝库。数百年遥遥相对屹立的顺德双塔,传颂着种种广为人知的历史故事。


    桂洲镇  


   桂洲的得名,相传起源于开村时扶宁岗上长有桂花树,人称“桂花洲”,后简称“桂洲”。明清时期属桂洲堡及容奇堡马冈村地,小黄圃、高黎、东升三村属香山县;民国时期与容奇同属第十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1956年3月仍称第十区,1956年起先后称桂洲区、桂洲乡、桂洲人民公社,1983年11月恢复区的建制,1987年2月撤区建镇,2000年2月与容奇镇合并为容桂镇。  历史上,桂洲镇是半经济、半粮食作物区,主要农副产品为塘鱼、稻谷、甘蔗、香蕉、禽畜及头菜。改革开放后,成为珠江三角洲重点工业卫星镇,主要行业有家用电器、打火机、燃气具、灯饰、塑料制品、电线电缆等。“三高”农业重点发展优质塘鱼、禽畜养殖和蔬菜、花果种植。


  容奇镇
  容奇镇古代本为西江支流边的一个小渔村,以境内容山、奇山两个小山岗得名。明清时期称容奇堡,清末发展成为商业港埠。民国时期与桂洲镇同属第十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区级镇,1958年与桂洲合并为容桂公社,1959年分出为容奇公社,1961年5月起恢复镇的建制。2000年2月与桂洲镇合并为容桂镇。  历史上,该镇有相当的工商业基础,缫丝业比较发达。改革开放后,成为珠江三角洲重点工业卫星镇和外贸港口,主要工业行业有家用电器、针纺染整、服装、五金机械、饲料等。    


    伦教镇




  伦教镇古称“海心沙”,明初更名“伦教”,相传乡绅郑循斋治乡有方,朝廷赐“伦常教化”匾额而得名。镇境明清时期属伦教、黎村、羊额堡地,民国时期划为第二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56年3月仍称第二区,1956年4月起先后称伦教区、伦教乡、伦教人民公社,1983年11月恢复区的建制,1987年2月撤区建镇。  历史上,该镇是半粮食半经济作物产区,主产水稻、塘鱼、甘蔗、香蕉,丝绸莨纱制作业也享负盛名。改革开放后,成为珠江三角洲工业卫星镇,重点行业有木工机械、染整、电子、玻璃、日用工业品等。“三高”农业重点发展优质塘鱼、禽畜养殖和花卉、蔬菜种植。


  陈村镇



  陈村镇的得名,相传东汉时此地出过一位姓陈的太尉,后人建祠纪念,地名因名“陈村”。明清时期属龙津、甘溪、登洲、龙头堡地,民国时期分属第三、第四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1956年3月仍分属三、四两区,1956年4月起分属陈村区(乡)和仙涌区(乡),同年10月成立陈村人民公社,1983年11月恢复区的建制,1987年2月撤区建镇。历史上,该镇商业发达,与广州、佛山、石龙并称广东四大镇;花果种植业驰名远近。改革开放后,成为珠江三角洲工业卫星镇,主要行业有家用电器、五金机电、高档建材、塑料化工等。“三高”农业重点发展花卉、蔬菜种植和优质塘鱼、禽畜养殖。


  勒流镇


  勒流的得名,缘起于镇政府驻地北面的北江支流的流向,北江支流本向东流,到此分出一条二级支流,逆转向西接通西江支流甘竹溪,古时俗称“额(逆)流”,因嫌其意欠吉,借用谐音改称“勒流”,写作“勒楼”,民国后统一写作“勒流”。镇境明清时期属勒楼、黄连、江村、石涌、冲鹤堡地,民国时期划为第六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1956年3月仍称第六区,1956年4月改称勒流区,1958年2月起分属勒流镇和富裕、大晚两个大乡,同年10月成立勒流人民公社;1983年11月恢复区的建制,1987年2月撤区建镇。历史上,该镇是经济作物区,盛产蚕桑、塘鱼、改革开放后,成为珠江三角洲工业卫星镇,主要行业有交通机械、塑料制品、五金、塑料、中成药等。“三高”农业重点发展优质塘鱼、禽畜养殖。


  杏坛镇


  杏坛镇政府驻地相传古代由夏、谭两姓开村,后人谐音取孔子讲学的“杏坛”为名,标榜为文教礼乐之乡。镇境明清时期属龙诸、马齐、古粉、马宁、昌教、北水、逢简堡地,民国时期划为第八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1956年3月仍称第八区,1956年4月改称齐杏区,1958年2月分设杏坛、龙潭两个大乡,同年10月成立杏坛人民公社;1983年11月恢复区的建制,1987年2月撤区建镇。历史上,该镇是经济作物区,盛产蚕桑、甘蕉、香蕉和塘鱼。改革开放后,成为珠江三角洲工业卫星镇,主要行业有家用电器、纺织印染、塑料、食品等。“三高”农业重点发展优质塘鱼、禽畜养殖和水果、蔬菜种植。


  北滘镇




  北滘镇境古代有100多条涌,统称其地为“百滘”,后取谐音改称“北滘”。明清时期属桂林、都粘堡及龙头、新良两堡的一部分,民国时期分属第三区和第五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1956年3月仍分属三、五两区,1956年4月起分属陈村区和乐从区,1958年2月划入陈村乡,同年10月成立陈村人民公社,1961年5月起从陈村公社分出独立建制,1983年11月起恢复区的建制,1987年2月撤区建镇。历史上,该镇是半粮食半经济作物产区。改革开放后,发展成为珠江三角洲重点工业卫星镇,主要行业除家用电器,还有燃气具、禽畜饲料等。“三高”农业重点发展优质水产品、禽畜养殖和水果、花卉种植。


  乐从镇


  乐从的得名,缘起于镇政府驻地清代俗名“六松圩”,因该圩场内有六株松树,故称。民国初年以谐音正式命名为“乐从圩”。镇境明清时期属葛岸、平步、鹭洲堡及新良堡的一部分,民国时期划为第五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56年3月仍称第五区,1956年4月改称乐从区,1958年2月分设沙滘乡和劳村乡,同年10月成立沙滘人民公社,1983年11月撤销人民公社,改称乐从区,1987年2月撤区建镇。历史上,该镇是经济作物区,盛产塘鱼、甘蔗、蚕桑。改革开放后,成为珠江三角洲工业卫星镇,主要行业有家具、燃气具、家用电器、建筑材料等。家具、钢材专业市场远近闻名。“三高”农业重点发展优质塘鱼、禽畜养殖。


  龙江镇


  龙江镇以江流曲折纡绕、势若蟠龙而得名。镇境明清时期属龙江、龙山、甘竹堡地,民国时期划为第七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56年3月仍称第七区,1956年4月改称龙江区,1958年2月改称龙山乡,同年10月成立龙山人民公社(1961年5月起“龙山”改为“龙江),1983年11月起恢复区的建制,1987年2月撤区建镇。  历史上,该镇是经济作物区,盛产蚕桑和塘鱼。改革开放后,成为珠江三角洲工业卫星镇,主要行业有家具、啤酒、家电、纺织、化工等。家具批发市场规模庞大。“三高”农业重点发展优质塘鱼、禽畜养殖。


  均安镇


  均安的得名,缘起于清代由三华、仓门两村富户合建圩市,取名“均安”,意为共同安居乐业。镇境明清时期属江尾、云步、鼎新、福岸堡地,民国时期划为第九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于1956年3月仍称第九区,1956年4月改称均安区,1958年2月分设均安,南沙两个大乡,同年10月成立均安人民公社;1983年11月起恢复区的建制,1987年2月撤区建镇。历史上,该镇是经济作物区,盛产蚕桑塘鱼、甘蔗及头菜。改革开放后,成为珠江三角洲工业卫星镇,主要行业有磁性材料、塑料制品、制衣、制鞋、化工、机电、食品等。“三高”农业重点发展优质塘鱼、禽畜养殖和蔬菜、水果种植。近年兴起以水乡风情为重要项目的旅游业。
区*祥*桉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陈村镇中岸路丽花豪庭1502邮编528313 会员1319#微信:qq619697609
确认本人出售商品请于3天内结算否则视为放弃不存不留。

TOP

广东省人民委员会关于调整广州市郊区域的批复
(58)粤民魏字第39号

广州市人民委员会、番禺县人民委员会:
     广州市人委会1957年6月7日(57)会厅字第399号上报扩大郊区的意见及番禺、南海县人委复函收悉。省人委同意将番禺县珠江河以北地区划归广州市领导,具体划分界线及交接日期,希即由市县双方进行协商,并按行政区划变动的处理规定,将有关资料、图表上报。
1958年1月7日
         附注:番禺划归广州郊区的17个乡是南岗、萝岗、黄陂、石井、江村、神山、嘉禾、龙归、太和、岗楼、鸦湖、蚌湖、同文、良田、竹料、钟落潭、九佛。共314966人、土地面积105万多亩。
区*祥*桉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陈村镇中岸路丽花豪庭1502邮编528313 会员1319#微信:qq619697609
确认本人出售商品请于3天内结算否则视为放弃不存不留。

TOP

中国共产党番禺县委员会番禺县人民委员会报告
(57)番办字第075号

    事由:县委同意将我县禺东禺北地区划归广州市辖。
     我县三面环抱广州,禺南在广州之南,禺北在广州之北。在地形上是毗连的广州市的水陆交通线,绝大部分都通过我县向外伸展,在经济上更是唇齿相依,关系极为密切。土改后,由于建设需要,上级决定将我县东圃、鱼珠、新市、乌涌、勒滘、沙河等6个乡划归广州,近年来该市屡次要求我县将禺北地区划给他们,我们分析了情况,同意划出。现特将禺北地区的基本情况和我们同意划出的理由报告如下:
     禺北地区共14个乡,其中江村、神山乡及加禾部分地区属新老围田,九佛乡属山区,其余地区均属丘陵、平原区,流溪河横贯其中。总户数65771户,269076人,其中农业户61933户,249425人,耕地面积共500370亩,其中水田431063亩,旱地69303亩。此外,鱼塘5749亩,藕塘31亩,果园5855.8亩,茶园490.7亩,菠萝山900.4亩。1955年实现了合作化,1956年实现了高级社,共建社285个,参社农户61877户,占总农户99.86%;250339人,其中全劳力74165人,半劳动力43610人。由于大部分土地较瘦瘠,水利条件很差,因此合作化后几年来,我们农业建设投资的重点都放在禺北,单水利已投资3426531元(其中省投资523000元,县投资233323元,贷款1183809元,自筹1486399元)。共兴修建水利工程1764宗(其中大工程23宗,小型工程174宗),受益田亩共374925亩。占总面积90%。禾田已消灭水旱灾(以维持30天到60天计算),在领导力量上也重点加强。因此,几年来整个面貌已有了很大的改变,群众生活也已得到初步改善。
     我们同意划归广州市的理由是:
     1.随着工业发展,城市需逐步扩大,特别流溪河水力发电站建成后,附近工业单位将逐渐增加,因此,广州市的要求是合理的、实际的。
     2.禺北与广州市在经济上的关系是互相依存的,禺北历史上都是为广州市消费者的工厂生产蔬菜、水果、家禽、蛋品等副食品和工业原料的,这几项产品的产值约占总产值的50%以上,解放前由广州商行、小贩到产地直接采购或农民自运往广州销售,解放后则由国营企业收购或社员自销,经广州出口和运往外省,特别增加南菜北运后,关系更为密切。另方面,禺北地区地少人多,剩余劳动力约有一万多人,解放前绝大部分往广州做小贩或散工。农业上需要的肥料也绝大部分依赖广州。由于关系密切,加上前段调节城乡矛盾工作做得不够,因此,存在不少矛盾,如地区差价,生产生活资料供应标准悬殊,工农生活悬殊等等矛盾,都很突出。统一领导后,这些矛盾将较便于解决。
     3.粤汉铁路、广从公路两条国防运输线均横贯禺北,从便于掌握领导这一角度来考虑,划归广州领导也是需要的。
     4.禺北、禺南两个地区自然条件悬殊,耕作、经营习惯各有特点,禺北多是丘陵区,季节较早,禺南多是沙田区,季节较迟。往往是禺北收割完毕,禺南收割还未开始,有些时候是禺南水灾,禺北旱灾,工作领导上很感困难,我们前段曾分片领导这样较能照顾地区特点,但领导力量却因而较为分散。且交通阻隔,行政费用大,每年旅差费共要五六万元,工作指挥也感不便。
     因此我们同意划归广州市,是否可行,请复示。
                                                                     中共番禺县委员会
                                                                     番禺县人民委员会
                                                                      1957年12月1日
区*祥*桉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陈村镇中岸路丽花豪庭1502邮编528313 会员1319#微信:qq619697609
确认本人出售商品请于3天内结算否则视为放弃不存不留。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