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五口通商以后,云集福州的洋人每到夏季就避暑鼓岭。为了满足洋人用邮之需,1902年,大清邮政开办鼓岭夏季邮局,该邮局每年端午节开张,中秋节歇业。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鼓岭邮局也于1938年停办。1946年鼓岭邮局重新开办,1949年停办。鼓岭邮局相关邮品大都存留海外,鼓岭邮戳成为福州邮政史中十分难得的邮品,尤以清代的鼓岭邮戳更为罕见。从外埠寄来鼓岭的邮件更是少见。 清代鼓岭邮局开办后,启用了地名为“福州鼓岭 KULIANG”的拱式邮政日戳,同时使用“福州六十九”号信柜戳。同时存在“鼓岭邮局”字样的碑形戳。 鼓岭邮局明确为二等夏季邮局。有福建省档案馆馆藏的房产清查表为证。
民国初年(1912年),鼓岭邮局仍沿用清代的拱式日戳,从民国二年(1913年)起改用汉英双文字腰框式日戳。
1922年,鼓岭邮局更换邮戳样式,改用中文在上英文居中的双格式圆形日戳,邮戳地名为“鼓岭 KULIANG”,这种邮戳一直使用到1938年鼓岭邮局暂时关闭为止。该戳规格为直径28毫米,比其他邮局的邮戳规格略大(其他邮局一般为直径25毫米) 1920年代使用的鼓岭邮局日戳字迹清晰,但由于仅有一具邮戳,故从1926年起可以明显发现邮戳磨损的痕迹。 鉴于邮戳的破损,1933年使用的鼓岭夏季邮局日戳进行了修补,新邮戳较原来的邮戳最大的特点是汉字的横都变得较为平直。因是在原邮戳的基础上的修补,因此文字显得较为呆板。 1935年起,鼓岭夏季邮局改用中英文点线齿日戳,这款邮戳改为仿宋体,并首次增加了时刻字钉,日期、时刻字钉都较年份字钉小。 抗日战争胜利后,鼓岭邮局于1946年夏季重新开办,并开始使用三格式点线齿日戳,邮戳地名文字为“福建鼓岭”,字体为宋体。1948年,鼓岭邮局度过它最后的一年。1949年夏季来临的时候,解放大军的炮声已经接近了福州,因此该年鼓岭邮局并未开业。鼓岭邮局也就此走进历史。鼓岭夏季邮局的用邮者多为洋人,尤其是在福州教会工作的洋人。因此投递人员对收件人较为熟悉,一些在夏季寄到福州的邮件常常要由邮局转寄到鼓岭,而并不收取额外的费用。 随着外国传教士在福建的活动,宗教势力逐渐从沿海向内地渗透,上鼓岭避暑的外国人也来自全省各地,为了方便通信,他们在鼓岭活动期间寄出的邮件往往都使用原来的地址,从目前实物看,在鼓岭寄出信件的外国人来自全省各地。 1931年以前,鼓岭邮局发出的国际邮件大都由福州转上海总包寄出,1931年起,这类邮件全部直接由福州邮局直封经太平洋航线寄往国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