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莆田邮俊 于 2023-11-6 10:48 编辑
方寸之间诉传奇 鼓岭这场研讨会讲述邮票背后的“大国小家”故事方寸故事多“邮”情一线牵
——2023年鼓岭邮史研讨会观察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百年前,鼓岭夏季邮局在福州故人和外国友人之间鱼雁传书。万里邮路见证中美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历史,也是帮助加德纳太太找到鼓岭的重要线索。 方寸之间诉传奇。3日上午,在鼓岭富家别墅,由市外办、鼓岭管委会指导,市集邮协会主办的2023年鼓岭邮史国际研讨会上,来自省档案馆、省市集邮协会的收藏家、邮史研究者、集邮爱好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藏在一枚枚邮票背后的“大国小家”故事,为进一步开展鼓岭历史文化研究,填补史实、完善物证、留存记忆。
集邮爱好者们与万里之外的穆言灵等视频联线互动。记者 陈暖摄
情牵鼓岭故事
旅美华人讲述11年邮缘
从1900年开办以来,鼓岭邮局每年端午前后开张,中秋节闭馆,前后存在了80余年。盖着“kuliang”字样的邮戳,沉淀着中外友谊的珍贵记忆。
以邮为驿,情牵万里。研讨会上,集邮爱好者展示了众多珍贵的老信封、明信片,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并跨洋连线远在美国的鼓岭文化研究专家穆言灵、新加坡邮史专家侯鸿洲。通过视频连线,鼓岭的老朋友穆言灵说:“邮票和邮戳见证历史,能更好地讲出鼓岭故事。虽然在座许多人都是第一次见面,但只要喜欢鼓岭故事,就都是朋友。”专程回国参加研讨会的旅美华人、鼓岭邮史专家张又新这次是二上鼓岭。他娓娓道来自己11年的“鼓岭缘”。 2012年,张又新回国时,从邮友谢乃斧医生处得知,关闭了数十年的鼓岭老邮局重新启用,并听说了加德纳太太追寻着集邮贴片的邮戳,一路寻找鼓岭的故事。“这些动人的故事让我心向往之。集了一辈子邮,却没有一张鼓岭的老信封!”张又新说,自己回国后,在eBay网上和邮市上苦苦寻找,终于联系到了新加坡的邮史专家侯鸿洲,他手中正好有一张1932年从鼓岭寄往美国的信封。侯先生了解情况后,欣然割爱,和张又新交换了一张1932年从秦皇岛寄往法国巴黎的信封,也开启了张又新和鼓岭割不断的邮缘。“从淘到第一张鼓岭信封到今天,11年里我几乎天天都在寻找和研究和鼓岭有关的信封。我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鼓岭迷’!”张又新说道。
美籍华人张又新展示从美国带回的“加德纳家族鼓岭邮封”等鼓岭邮史资料。记者 陈暖摄
展现鼓岭精神
160余信封记录美好往事
在张又新看来,鼓岭邮史的魅力,在于其承载的家族故事和美好的友谊,也就是“和平、友谊和爱”的“鼓岭精神”。当日研讨会现场,他展示分享了几张代表性的信封,其中一张来自加德纳的母亲。
记者看到,这张1909年加德纳母亲从鼓岭寄往美国加州的蟠龙封,其上盖了鼓岭邮戳和位于福州日本邮局的邮戳。当年8月17日从福州盖戳发出,9月19日抵达加州,前后历时一个多月。信封左上角还有加德纳母亲的字迹,背后的火漆印上还刻着“嘉”字,那是加德纳家族在中国使用的姓。
据介绍,这份珍贵信封是张又新辗转从台湾重金求得。“我原先一直不知道信封的主人是谁,直到结识了穆言灵,熟知鼓岭家族故事的她发现了加德纳母亲的笔迹,这才揭开了真相。”张又新兴奋地说。
迄今为止,张又新已收藏鼓岭相关信封、明信片160余封,涵盖了曾在鼓岭生活过的外国家族及名人。这些信封中有平信封、航空封、挂号封、欠资封、退还封和进口封,涵盖了鼓岭邮局曾使用过的7种邮戳,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收藏价值。
由于鼓岭老邮局每年只开放四个月,信封存世不多。张又新的收藏得到了鼓岭研究专家和海内外邮友的大力帮助。当听说张又新希望拥有一张她公公穆蔼仁的信封,穆言灵花了一天在家整理旧物,找出了几件穆蔼仁家族的信封,赠与张又新。其中两件是穆霭仁于1949年4月从福建协和大学寄往美国加州的航空邮件。
传递鼓岭情缘
百年邮史研究方兴未艾
研讨会现场,鼓岭家族后人谢乃斧医生分享了百年前家传的《鼓岭邮集》。根据其家族回忆,中美友人之间的集邮交流是鼓岭文化生活中的高雅乐事。孩子们会将邮票泡水脱胶、晾干后,认真地将它们贴在笔记本上,以为纪念。当初加德纳带回美国的集邮贴片也正是来源于此。当日的活动中,鼓岭当地集邮爱好者郭祥明将收藏的解放后鼓岭信封赠予鼓岭管委会,进一步完善鼓岭邮史。
以邮捐史,以邮传情,对鼓岭邮史的研究让“鼓岭迷”们架起了友谊之桥,也为中外文化交流注入活力。 福州市集邮协会副秘书长陈苏表示,在福州的集邮爱好者和鼓岭历史研究专家的共同努力下,如今鼓岭邮史的老物件、资料和研究成果不断丰富,并集纳成《中国·鼓岭邮史研究》一书。“未来我们将以邮为桥,广泛发动海内外藏友和研究专家,共同梳理出鼓岭的‘邮情’故事,让鼓岭故事乘着邮票走出国门,增进中外民间交往,让鼓岭故事传扬得更广。”(记者 朱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