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本帖最后由 williamzhang 于 2020-8-25 10:03 编辑
回复  weng
   考虑寄信人的身份,我也认为印刷品的可能性较大。
bluesky8888 发表于 2020-8-22 13:01

清代干支戳封片欣赏和学习                        Aug 24, 2020
(1909年四川峨眉蟠龙单圈干支戳封) ( 己酉)(10


朱先生好! 1909年(己酉)福益华医生 (E. Bliss) 又回美国度假, 我手上没有这一年他的信封, 但我有一张四川峨眉(己酉)单圈干支戳封。  

此封于1909.7.3(阴历)从峨眉寄美国麻州切姆斯福德镇,途经嘉定(1909.7.5)(阴历), 重庆 (1909.8.24)和上海(1909.9.5)中转,
有美国落地戳 (1909.10.1),邮路很清楚。据说峨眉是小地方, 销有峨眉邮戳的封比鼓岭夏季邮局封还要少见。

请教高手, 这干支戳的字体是否只有宋体和楷体? 这张四川峨眉蟠龙单圈干支戳封上的字体是属于什么体?


1c.jpg
1d.jpg
William Zhang
PO Box 600722
Newtonville, MA 02460
USA
Member of CSS

TOP

本帖最后由 肖万里 于 2020-8-24 21:26 编辑

回复 14051# williamzhang

邮资并无区别,只是走印度洋大西洋太耗时了。

汉口彼时基本是长江至上海,转法客邮或日客邮至日本横滨,日邮轮太平洋北上至美国。
430024武汉市江汉区新华家园8栋2003室
手机13995699430

TOP

回复  williamzhang
一对兄弟封南辕北辙,但殊途同归。证明地球是园的。福州由英国客邮递寄美国 耗时太 ...
肖万里 发表于 2020-8-23 22:51


肖先生好!  耗时并且邮资还贵些对吗?
不知清代时从武汉寄美国信件是怎么走的?
William Zhang
PO Box 600722
Newtonville, MA 02460
USA
Member of CSS

TOP

回复 14047# williamzhang

一对兄弟封南辕北辙,但殊途同归。证明地球是园的。福州由英国客邮递寄美国 耗时太多了。
430024武汉市江汉区新华家园8栋2003室
手机13995699430

TOP

回复 14048# williamzhang

张先生,您如果还在读大学, 那一定是把研究生的课先偷偷读了
翁劲,jim-weng1@hotmail.com
清民邮票/封片/邮戳

TOP

本帖最后由 williamzhang 于 2020-8-23 11:12 编辑

回复 14043# weng
  " 夏友, 你好! 其实每个人集邮的过程可能都经过所谓的传统集邮模式, 都是从一枚一枚/一套一套开始的;当每一种邮票都集得差不多了, 开始关注邮戳;当邮戳的知识基本有一点基础了, 开始关注邮资/邮路; 再进一步是邮政史;到了通过集邮来了解/解读人文历史的阶段已经是另一个阶层的故事了。
我个人的理解是, 集邮积累的过程就像读书一样, 从小学,中学,大学,读研/读博士,再经过多年博士后的修炼才能成为专家的(天才级别的特殊人才除外)。但其实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专家级别的精英人士(尽管每个人可能都有个成名/成才的梦), 在实际生活中, 大多数人也只是读到中学或大学,就不再继续了。
张先生这个贴子里, 有不少是集邮界的专家级别的,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他们的知识,帮大家解疑难问题。我集邮大约三十年了,每次读这里的贴子,都能吸收到不少知识,越来越觉得自己懂的太少。
如果你对集邮感兴趣,有很高的目标和期待,建议你多读这个贴子,可以使很多人少走集邮的弯路,对很多人来说是快速提升的捷径。"

翁先生, 您这一段话说得很好, 可以说是您集邮人生经验的总结。
我认为集邮既是是一种高级文化娱乐,又是一门学问。 因为是娱乐所以就必须花钱, 花多花少各人情况都不一样。
有人花了钱没什么收获, 放弃了; 有人坚持下去, 不但从集邮中学到好多知识, 并且能把花的钱变成一种投资,
正是有了这一个原因, 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加入集邮队伍。

集邮是一门学问, 特别是收集和研究信封和明信片, 犹如您所说就像读书一样, 有小学, 中学, 大学,读研/读博士。
我刚到【华邮网】时, 对收集邮票已有一定认识和经验,但对封片知道得很少。  当时我可以说是集邮学校的中学生, 经过
几年的不懈努力, 如今可以说进入大学, 要想大学毕业, 还要努力一段时间。

这【华邮网】以及这老贴里面的确有许多封片精品和专家级别的文章和短文, 我也经常倒回去看看,吸收不少知识,  这一点在微信上不容易做到的。
William Zhang
PO Box 600722
Newtonville, MA 02460
USA
Member of CSS

TOP

回复 14044# weng
"张先生,我多年前买过一枚贴伦敦版蟠龙邮票印刷品邮资的封, 而且还是冬季附资的,也就才2000多元。这枚贴石印蟠龙邮票的,可能更加少见一些。"

一对清代姐妹封
翁先生, 我手上也有一张日客邮和石印蟠龙混贴印刷品封 (1898.4.5)和正在拍卖的英客邮和石印蟠龙封 (1898.3.19)很相似,
同是普鲁士从福州寄出的封, 可以说是姐妹封。期待拍卖结束时聆听朱先生的评论。


    1898.4.5.jpg 1898.4.5b.jpg
图1-2

dnS5VI.jpg
图3-4
William Zhang
PO Box 600722
Newtonville, MA 02460
USA
Member of CSS

TOP

回复 14041# weng


   考虑寄信人的身份,我也认为印刷品的可能性较大。
朱宁 联系方式:qinglan8888@foxmail.com
研究清代实寄封片

TOP

回复 14042# williamzhang


   这是苏黎世亚洲最新一期拍目中的一件,这场拍卖会9月5日结束。
朱宁 联系方式:qinglan8888@foxmail.com
研究清代实寄封片

TOP

回复 14042# williamzhang


    张先生,我多年前买过一枚贴伦敦版蟠龙邮票印刷品邮资的封, 而且还是冬季附资的,也就才2000多元。这枚贴石印蟠龙邮票的,可能更加少见一些。
翁劲,jim-weng1@hotmail.com
清民邮票/封片/邮戳

TOP

本帖最后由 weng 于 2020-8-22 11:45 编辑

回复 14023# 爱邮高


   夏友, 你好! 其实每个人集邮的过程可能都经过所谓的传统集邮模式, 都是从一枚一枚/一套一套开始的;当每一种邮票都集得差不多了, 开始关注邮戳;当邮戳的知识基本有一点基础了, 开始关注邮资/邮路; 再进一步是邮政史;到了通过集邮来了解/解读人文历史的阶段已经是另一个阶层的故事了。
我个人的理解是, 集邮积累的过程就像读书一样, 从小学,中学,大学,读研/读博士,再经过多年博士后的修炼才能成为专家的(天才级别的特殊人才除外)。但其实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专家级别的精英人士(尽管每个人可能都有个成名/成才的梦), 在实际生活中, 大多数人也只是读到中学或大学,就不再继续了。
张先生这个贴子里, 有不少是集邮界的专家级别的,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他们的知识,帮大家解疑难问题。我集邮大约三十年了,每次读这里的贴子,都能吸收到不少知识,越来越觉得自己懂的太少。
如果你对集邮感兴趣,有很高的目标和期待,建议你多读这个贴子,可以使很多人少走集邮的弯路,对很多人来说是快速提升的捷径。
翁劲,jim-weng1@hotmail.com
清民邮票/封片/邮戳

TOP

回复  weng
   这个拍卖还没结束,过段时间细说。
bluesky8888 发表于 2020-8-18 21:14

朱先生好! 这张英客邮和蟠龙混贴封拍卖何时结束?翁先生和我都很关注这张封。
William Zhang
PO Box 600722
Newtonville, MA 02460
USA
Member of CSS

TOP

回复 14032# bluesky8888


    可能是印刷品?
翁劲,jim-weng1@hotmail.com
清民邮票/封片/邮戳

TOP

回复 14039# williamzhang


   我觉得您的猜测很合理,这类邮政业务需求较多的地方只靠正规邮局可能不够。
朱宁 联系方式:qinglan8888@foxmail.com
研究清代实寄封片

TOP

本帖最后由 williamzhang 于 2020-8-21 10:41 编辑

回复 14028# bluesky8888
"张先生,村镇信柜并未随着政权更替而消失,反而在民国时继续发展。《中国邮戳目录》就转述了甲戌邮刊第五卷第二期的记载,说一直到民国廿四年,邮政总局还觉得村镇信柜太少,决定大力发展,且没有规定邮戳制式,并因此推测信柜木刻戳在这个时期又大量出现。所以个人觉得民国时除了根据规定更改的制式日戳外,不使用统一日戳的村镇信柜继续沿用原来的邮戳是很合乎逻辑的。毕竟在当时来说,改朝换代影响的都是城里老爷们,到乡下原来咋样还咋样。"

朱先生,学习了,不过我还不明白为何 福益华从邵武寄出的信封大都没有盖信柜戳, 而这三张却有呢?
他这三张封是否不是去邵武邮局寄, 而是去了代办所, 代办所人员盖了信柜戳, 收了他的钱, 然后交给邮局
贴上邮票盖了邮戳?我这样猜想对吗?
William Zhang
PO Box 600722
Newtonville, MA 02460
USA
Member of CSS

TOP

回复 14037# williamzhang


   张先生,张恺升《中国邮戳目录》中有甲辰年二月七日上海双圈楷字干支戳和甲辰年二月八日山东长山单圈楷字干支戳,说明这两种戳式几乎同时开始启用,据说是委托日本刻制的。至于双圈宋字干支戳,张恺升先生在《89年集邮汇报》中撰文推测应是在国内刻制的,启用时间大约是丙午年下半年(《中国邮戳目录》记载最早见丙午年九月)。至于腰框式干支戳,《中国邮戳目录》谓全中文戳丙午年五月开始出现,同年腊月出现中英文戳。
朱宁 联系方式:qinglan8888@foxmail.com
研究清代实寄封片

TOP

回复  williamzhang
   张先生,您这几件信封非常清晰地反映了福州邮政系统在1907年对邮戳使用的调整 ...
bluesky8888 发表于 2020-8-19 14:47


两张福建古田干支戳票
朱先生好! 我在集邮微信群里看到有人上传两张福建古田干支戳票,分别是单圈和双圈的,很好的戳票。

不知这两种戳哪种先开始用?我查了《清代邮戳志》, 书上是说单圈最早是温州甲辰四月二十六; 双圈是
山东周庄甲辰二月二十八。  不知这记录是否有更新过?


1.JPG
William Zhang
PO Box 600722
Newtonville, MA 02460
USA
Member of CSS

TOP

本帖最后由 williamzhang 于 2020-8-20 04:09 编辑
回复  bluesky8888
清代干支戳封片欣赏和学习                        Aug 18, 2020
(1907年邵武和延平双圈/腰框干支戳封) (  ...
williamzhang 发表于 2020-8-19 06:07


清代干支戳封片欣赏和学习                        Aug 19, 2020
(1908年洋口双圈干支戳封) ( 戊申)(9)


朱先生好! 福益华医生于1908年5月16日从福建洋口寄信去美国, 这封上仍然销的是洋口双圈干支戳 (戊申), 但已没有潭尾街中传戳, 只有福州总局的腰框戳和法国客邮戳, 及美国的落地戳。封上的邮戳少了两三个, 趣味显然也就减少很多。

您认为邮戳少了, 这可能与邮政业务量的快速增长有关,我觉得有道理。

1909年(己酉)福益华医生又回国度假, 我手上没有他的信封, 但我有一张四川峨眉己酉干支戳封, 较少见, 我将会找出上传


    1908.5.16.jpg
1908.5.16b.jpg
William Zhang
PO Box 600722
Newtonville, MA 02460
USA
Member of CSS

TOP

回复 14034# bluesky8888
张先生,您这几件信封非常清晰地反映了福州邮政系统在1907年对邮戳使用的调整,关于这一点,《中国邮戳目录》在干支中英文日戳中有所涉及,但没有您这么深入、全面。从您的藏品中,我发现福州局的日戳从全中文又改成了中英文,并且将三格式改为腰框式,这一变化与《中国邮戳目录》所述一致。但延平、谭尾街的日戳只改为腰框式,洋口则干脆未改,不知具体有什么原因。邵武封贴票处被剪确实有些可惜,虽然封仍有收藏价值,但残破之后价值肯定是有很大下降的,另外,由于邵武邮戳也一并被剪掉了,不知此时邵武是否也改为腰框式日戳了呢?

朱先生, 谢谢您的鼓励。
由于此封是剪票, 所以无法看出是什么邮戳, 如果是掉票有时还会看出。我猜此时邵武也改为腰框式日戳了, 因为邵武
邮局要比洋口大些, 也重要些, 福州总局的通知和指示也先传达到。
William Zhang
PO Box 600722
Newtonville, MA 02460
USA
Member of CSS

TOP

回复 14033# williamzhang


   张先生,您这几件信封非常清晰地反映了福州邮政系统在1907年对邮戳使用的调整,关于这一点,《中国邮戳目录》在干支中英文日戳中有所涉及,但没有您这么深入、全面。从您的藏品中,我发现福州局的日戳从全中文又改成了中英文,并且将三格式改为腰框式,这一变化与《中国邮戳目录》所述一致。但延平、谭尾街的日戳只改为腰框式,洋口则干脆未改,不知具体有什么原因。邵武封贴票处被剪确实有些可惜,虽然封仍有收藏价值,但残破之后价值肯定是有很大下降的,另外,由于邵武邮戳也一并被剪掉了,不知此时邵武是否也改为腰框式日戳了呢?
朱宁 联系方式:qinglan8888@foxmail.com
研究清代实寄封片

TOP

返回列表